文化建设是一个国家和地区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多年来,我市各级党委、政府自上而下十分注重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自觉地坚持一手抓经济建设,一手抓文化建设,努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文化建设的累累硕果,从一定程度上增强了我市的综合实力,提高了枣庄在国内外的知名度。
我市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工作中,首先以繁荣发展农村文化为重点,让广大农民群众共享文化发展的果实。为解决农民看电影难的问题,市委、市政府于2004年底决定,由政府埋单,在全市范围内实施农村电影“2131工程”,即21世纪确保农村一村一月放映一场电影。具体做法是,将这项工程年度所需233万元资金,分解列入市、区(市)、乡镇三级财政年度预算。其中乡镇级财政承担111·47万元,约占总数的50%;区(市)级财政承担89万元,约占总数的38%;市级财政承担32·5万元,约占总数的12%。并明确规定农村电影专项补贴资金由市、区(市)财政部门设专户管理。乡镇、街道财政所于季后10日内将补贴资金交入区(市)财政专户,区(市)于季后20日内交至市财政专户。然后,由市财政按月、按比例拨付给各乡镇。从而为“2131工程”提供了可靠的资金保障,保证全市农民每年都能看上12场以上电影。去年5月,我市在全国农村电影工作会议上作了典型发言。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联合下发通知,在全省推广了我市这一经验。与此同时,我市以开展文化先进县和文明生态村创建为契机,全面推进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各级党委、政府在文化设施建设和文化事业经费投入上给予了重点倾斜。滕州市、薛城区、台儿庄区财政拨出专款予以扶持。滕州市总投资370多万元,用于改造、新建农村文化大院设施、购置设备及各类图书,促进了农村文化设施建设全面发展。到目前为止,全市有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文化中心)64处、党员现代远程教育站点56个、影剧院28处、展览室19处、图书室34处、文艺排演室17处、文艺活动室25处、报刊阅览室24处、广场39处;有村级图书室620余个,行政村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站点1857个,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站点217个,130多个文明生态村建起规格较高的村级文化广场。全市受到省委、省政府命名表彰的社会文化先进县已有六批,薛城区、台儿庄区为省级“文化先进县”,滕州市现为国家级“文化先进县”。
坚持以人为本、服务群众的宗旨,不断加大投入,合理配置资源,是我市文化建设的最显著特点。近几年来,全市先后投资10多亿元用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形成了市有图书馆、博物馆、群众艺术馆,区(市)有图书馆、文化馆,乡镇有综合文化站,村有文化大院(文化活动室)的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其中,市图书馆被评为国家一级馆,台儿庄大战纪念馆成为全国首批100个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滕州汉画像石馆新馆是全国县级最大的汉画像石馆。我市还以重大文化设施建设为抓手,不断提升全市文化设施的质量和档次。通过政府投资,单位自筹,社会集资等多种形式,先后投入9亿多元加强全市文化设施建设。其中市图书馆、台儿庄大战纪念馆、滕州汉画像石馆新馆投入都在千万元以上。单位及民间投资新建了鲁南赏石馆、台儿庄运河展览馆等十余家专题博物馆、纪念园。台儿庄大战纪念馆、铁道游击队影视城、滕州汉画像石馆新馆先后落成,彰显了我市深厚的历史和革命文化底蕴,提升了我市的城市形象。
我市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近年来,我市认真普查历史文化资源,制定了全市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挖掘、开发、利用的发展规划,依法有序地搞好重点文化遗产的保护开发和利用。经积极争取和申报,抱犊崮、熊耳山被列为国家级地质公园,北辛遗址、阳故城、中陈郝窑址、京杭大运河台儿庄段等被列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5月,我市和沿运其他十七城市在杭州共同发起了京杭大运河“申遗”行动,对保护好祖先留给我们的珍贵遗产,延续运河文脉,传承运河文明,实现大运河的可持续发展,起到了导向作用。
信息来源:枣庄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