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记湖南炎陵县教育局司机刘朝华
■本报记者 李伦娥 通讯员 武志伟 何平生
他很年轻,才31岁;他很平凡,只是县教育局的一名普通司机。可是一个多月来,他的名字传遍了三湘四水。他,就是倒在助学路上的青年义工、湖南省株洲市炎陵县教育局司机刘朝华。10月16日,湖南省委组织部、省委宣传部、湖南省教育厅等5部门联合发文,号召在全省开展向无私助学者刘朝华同志学习的活动。
“我害怕我的生命失去意义”
刘朝华骑上摩托车来到小何家,小何不在家,她的父亲向刘朝华谈了家里的情况,“借钱新建的房子今年夏天洪灾中又成了危房”,“小何还没有交学费”。刘朝华记下了这些内容,还用相机拍了何家的土坯房。
大约11点50分左右,刘朝华骑着摩托车往家里走,没想到途经一个大拐弯,一辆大客车迎面而来……
“他年轻、帅气,热爱生活,5月份还和我们一起骑摩托车去了西藏,他怎么会走呢?”“还有那么多贫困学生等着他带领我们去救助呢。”惊闻噩耗的朋友们怎么也不相信这样一个事实。
“我的爱好和工作都充满了危险性。我不是怕死,我是害怕在我死之前的生命失去了意义。”这是刘朝华曾经在网络日记上写下的话。他短暂的31年生命,非常有意义,有价值。
“需要帮助的人太多了,而我的能力太小了”
刘朝华1998年退伍后,被安排到炎陵县东风乡中学做锅炉工,那时他就开始了义务助学。当时有个叫王勇的初中生,家里穷常吃不饱,刘朝华发现后几次到小店买包子给他吃,后来王勇交不起学费想辍学,刘朝华又从自己的工资中拿出60元替他交了学费。
如今在华中科技大学读大四的谭林利是刘朝华的第二个资助对象,谭林利两岁时就父母双亡,刘朝华几次帮他交学费,让他与自己一起吃饭。“学生没吃饱饭,刘朝华就买方便面送给他们吃;有学生生病了,他掏钱给他们看病煎药。”县教育局的同志告诉记者。
炎陵是国家级贫困县,因为地处偏僻,经济落后,贫困学生相当多。2003年,刘朝华调入县教育局当司机,全县数百名贫困生欠缴学费20多万元,还有许多学生因家贫而辍学。尽管当时还没成家的刘朝华,经常每个月把工资全部用来助学,但个人的力量毕竟太有限。
2005年,喜欢上网的刘朝华无意中走进了株洲义工网。为何不通过网络发动更多的人来关心贫困学子?于是,在株洲义工社的帮助下,他组建了炎陵义工社,并给自己起了个网名“鱼片”。仅2005年,“鱼片”就利用在教育局工作的便利,通过学校推介和家访,对全县15个乡镇的58名特困学生进行了走访,并在咨询律师和征得本人同意后,将其中部分贫困学生的资料发到网上。
“鱼片”的努力很快有了成效,“邹高先生”、“炎陵杏林大药房”、“灵芝眼镜店”、“鱼头”、流浪布衣、“JIN”、“SINGSONG”、“郴州爱心朋友白冰”等公务员、企业主、个体户、教师,甚至一些不知姓名的朋友纷纷参与进来,伸出爱的双手。据炎陵县教育局统计,短短3年多,全县有200多名贫困生得到刘朝华和网友们的资助。
“我渴望尽自己平凡的力量去帮助贫困学生”
1995年,刘朝华应征入伍,成了一名消防兵。服役期间,他4次受到上级嘉奖,一次荣立三等功,并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98年,湖南遭遇特大洪灾,刘朝华出警50多次,救出被困群众23人,参加抢修河堤12次,背沙石2万多袋,三等功就是那次获得的。
“鱼片”月收入不过1000多元,多年来因为助学,常常需要母亲“接济”。以致于母亲曾一度误以为他在偏僻的中学呆不住,工资用于赌博了。几年下来,尽管母亲补贴了儿子10多万元,但“鱼片”还是时常捉襟见肘。
走访贫困生,在山区炎陵实在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但正是因为有“鱼片”实地拍下的生动感人的照片:破旧的房子、用来做书包的化肥袋、孩子们冬雪中露出脚趾头的小脚、坚毅的眼神……网友们的捐款才会源源不断地涌来。
尽管坐了6年车,但县教育局局长张群明之前并不知道自己的司机在干着这么一件有意义的大事。
去年在一个偶然的机会知道后,他大为感动,曾经提出要在年终总结时好好表扬刘朝华并号召大家向他学习,可他坚决拒绝了。
这是一个怎样的青年,为什么如此关注贫困生,为什么几年里几乎利用了所有的双休日跋山涉水、贴钱费时少则五十一百元,多则五百一千元地去助学?
“我觉得自己该做点有意义的事情,于是利用工作经常下乡的便利条件,去寻找需要帮助的贫困学生。每次走访,心灵都会受到缘自另一种声音在心底的呐喊和呼唤的冲击。我很渴望尽自己平凡的力量去帮助他们。”刘朝华不过是一个普通平凡的司机,但打开他的网络日记,记者深深地感觉到这个青春、热情、热爱运动、酷爱户外活动和飙车的时尚青年,拥有着一颗高贵而圣洁的心。
信息来源:《中国教育报》2008年10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