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和谐,是指课堂教学中各种因素之间的合适与协调的关系。和谐产生美。于永正老师说过:“教学艺术是教师娴熟地运用综合的技能技巧,按照美的规律而进行的独创性的教学实践活动。”下面就课堂教学内容和形式等方面探讨小学语文创建和谐课堂的做法。
一、 教学内容的疏与密
语文课堂教学应该讲究“疏”与“密”的技巧。对非重点和浅显的内容,学生通过自己阅读和讨论可以懂得的部分,则放手让学生自学,或者以读带讲,是课堂教学中的粗线条,是写意。而对重点部分,特别是既是重点,又是难点的部分,则必须是“工笔画”,浓墨重彩,认真描画。同时要讲究“疏中有密”、“密中有疏”、“疏密有致”。比如苏教版第十一册《船长》一文,“船长”是谁?他指挥谁?有什么权利和义务?课文写了他一件什么事?这些问题靠学生自学解决。最后一问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按照“遇险———自救———牺牲”为提纲把文章分三部分。这是“疏”,而且“疏中有密”。文中能展现船长风采的部分,尤其是他的语言和行为,是重点,应该反复朗读,认真体会,深入理解。而最后一句“面对死亡,他又一次运用了成为一名英雄的权利”应该更仔细品读,结合全文理解这句话的意思。
二、 教学节奏的张与弛
“一张一弛,文武之道。”“张”是快节奏,是疾风快马;“弛”是慢节奏,是缓唱低吟。符合生命节律的课堂教学节奏,不仅能提高教学效率,而且能陶冶学生的情操。如苏教版第九册《“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一文,初读感知课文阶段,就可以是“张”。老师将词串出示:“套上鱼钩 甩起鱼竿 抛向远处 划破水面 沉入水中 泛起涟漪 恢复平静 觉察动静 一阵惊喜 小心翼翼 拖出鲈鱼 ”。学生看着词串一边读一边想想它们之间的联系,再让学生试着不看词语读。很快,学生对钓鱼的大致过程已初步了解。本课的教学重点难点是让学生理解爸爸为什么要我把这条鱼放掉,这环节教学就要“弛”。教师可以创设父子对话的情境,让学生设身处地地站到爸爸的立场上,在对课文内容有了一定的理解之后一定会更投入,更积极主动地寻找理由,努力说服汤姆把鲈鱼放掉。在教学时要仔细揣摩当时人物的心境,教学节奏要慢。
三、教学方法的巧与拙
在教学中,我们既要遵循常规,又要突破常规,两者结合运用,才能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如围绕重点部分读是突出教学重点的常规做法,这是“拙”;把重点的突破渗透到预习或专门性的练习中,这是“巧”。对意境优美课文,引导学生把对课文的理解用语言文字表达出来(言传)是“拙”,引导学生通过想象进入课文所描述的情景(意会),是“巧”。常识性课文的教学,引导学生从部分到整体,逐一概括出常识性知识要点,这是“拙”;提供相关材料,让学生参照阅读,加深对常识性知识的理解,这是“巧”。教学中应根据课文特点确定是守拙还是用巧,以求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四、教学程序的顺与逆
“顺”是指按课文顺序安排教学程序,“逆”是不按顺序,而是从结尾段导入,或者从重点段教起。同时,教学中也常是顺中有逆,逆中有顺。逐段讲解是顺,重新整合课文资源是逆。如苏教版十一册《螳螂捕蝉》一文,一位老师在教这篇课文时并没有“循规蹈矩”逐段教学,而是从学生阅读心理出发,根据教材本身特点,大胆地重组教学内容,一节课就那么几个教学环节,十分简洁,却又“针针见血”,把教学重难点—一落实解决:(1)默写四组词语(分别是:①蝉 悠闲 自由自在;②螳螂 拱着身子 举起前爪;③黄雀 伸长脖子 正要啄食;④侍奉吴王的少年 拿着弹弓瞄准),然
(市中区回民小学 孙彦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