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社会倡导和谐,我们的课堂教学呼唤一个和谐有效的教学评价体系:那就是立足于学生主体个性的和谐发展,充分体现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点和成长历程,追求评价最佳表现形态。在组织与开展教学中,本人对于《品德与社会》课程中的评价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与探讨。
一、探求评价内容与评价方法的和谐
在教学中,我根据具体情况,采用了多角度、开放性的多元交互评价活动。如:学习主题单元综合实践实践、形成性比较强,我会创设一个个生活案例重现,采用情境模拟测试的办法,让学生模拟角色,要求学生运用学到的知识正确解决现实中的问题,侧重于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运用的方法评价,让学生有一个经历的过程,教学中关注学生活动的过程以及活动中的情感变化和实际方法的运用,而且针对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评价标准,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和高尚情操的培养。
评价中,学习的态度、学习的能力和方法是最难评价的,直接评价往往难以操作。我在活动中运用了激励式的星级评价。比如:设立勤于思考星,积极参与星,认真倾听星,团结互助星,奇思妙想星……每次单元活动后,让学生整理自己的获奖情况。他们反馈的获奖信息也让教师全面了解每个学生在该单元活动中的表现,同时为教师对于学生的整体评价提供了客观依据。
二、寻求评价角度与学生个性发展的和谐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提倡以人的发展为本,这种发展是个性化的,而不是千人一面的。这种要求具体体现在评价上,就不能用一个统一的尺度去看待所有儿童,要关注每一个儿童在原有水平上的形成。如:《品德与社会》课有一些内容是需要结合图画、小报等自创作品来体验生活,获得感悟。我就在教室后墙设置了一个展示园地,学生的作品就贴在这个园地里。由学生自己贴,让同学们自己评,让到校的家长评,让各位
三、追求终结性评价与发展性评价的和谐
新的课程理念对学生的评价不仅注重结果,更重视儿童在合作过程中的态度、情感、行为表现,重视儿童在活动中付出努力的程度,以及活动过程中的探索、思考、创意等。教师不仅要考虑学生知识品德的教育,还要重视学生情感行为的养成,更要着眼于学生未来人生观的取向。
因此,我把日常形成性评价与活动终结性评价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发展变化的过程成为评价的组成部分,将评价贯穿于日常的教育教学行为中,使评价日常化、动态化。比如学习习惯、听课情况、合作交流、思维能力以及学习情感态度等,这些评价信息源来自于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注意收集和积累。收集并保存表明学生学习和发展状况的重要资料,呈现和分析这些资料的形成过程,能够对学生发展变化进行全面评价,并在此基础上针对学生的优势和不足可以给予他们激励或具体的、有针对性的改进建议,促进了学生的成长。
(枣师附小 褚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