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怎样指导学生在留心观察、思考的基础上写自己想说的话,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自信,让习作教学成为师生积极的生命互动,从而唤起学生对习作的兴趣呢?
一、习作指导走进生活,激发写作兴趣
现在的小学课程一周仅安排两节习作课,这就要求一篇作文教学分两课时,学生在教室内八十分钟内完成拟稿,修改、誊写。似乎学生习作所需的信息全部贮存于大脑之中,习作时只要提取后稍作加工即可,这显然是不现实的。因而造成了学生在习作指导的课堂“无话可说,无话可写”。
因此,我们习作教学必须打破“一篇习作教学就是两课时的习作教学”的做法,让习作飞出课堂,走进学生的生活,习作指导要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如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习作一“请你观察一种自然现象,如朝霞晚霞,月圆月缺,春风春雨,雾起雾散,等等,把它的变化特点写出来,题目自己定。”我就在作文课前几周让学生明确了习作的要求,放手让其到生活中去搜集信息,精心构思,充分拟稿。学生所写出来的不是“空话”与“套话”,而是他们眼中的世界与生活。
如在今年三八妇女节前夕,我与学生交谈后发现学生对这个节日颇感兴趣。于是,我灵机一动,便举行一次如何庆祝妈妈的节日的习作练习。果然不出所料:就是那些平时不喜欢作文的学生所写的文章,也由“兔尾”变成“豹尾”,洋洋洒洒三页多,而且语言朴实,表达了自己的感恩之情。
二、习作评价多种角度,树立写作信心
(一)尊重主体的独立感受
评阅学生的习作时,我们不能以成人眼光或教师的生活经验来看待评价孩子的表述。在一次听音乐想像作文观摩课上,评价作文时,一位学生读到“小青蛙摘下了一片碧绿碧绿的荷叶帽戴在自己的头上”时,听课的老师们哄堂大笑,但这位老师在指导时并没要求该学生修改。他说,绿色是生命的颜色,这位同学想像出了雨中小青蛙的穿着,要将这个发现与同学老师一同分享,这难道错了吗?多么细心的呵护啊,孩子当然愿望对这样的老师说自己心里的话,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因为老师珍视每个孩子的独特感受。
(二)实行阶梯型分层评价
翻开一个班的作文本便可发现,得“优”的总是那几个学生,得“中”甚至“差”的总是跳不出“中”与“差”的圈,一个习作总是得“中”或“差”的学生,他们的习作自信在被一个接着一个的“中”与“差”中击得粉碎,而远离成功的彼岸。因此本人在实践中采取了分层而评的策略,增强各层次学生的习作自信心,让他们每人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主要从两个方面着手:①面对全体学生分层评定,按现在的作文水平由高到低依次每10个同学为一组,即一个层次,这样就分成了一个个阶梯型的小组,不同层次的学生,评价的标准不同。②对一个学生的要求则循序渐进的,如我对一个习作后进生最初得优的标准是:把每一句话写通顺,顶格不写逗号、句号、问号等标点符号,接下去得优的标准是:“要分段”……这样逐步提高,激发孩子对作文的兴趣,一步步将学生引向成功。
总之,学生是创作的主体,作文教学必须贴近学生生活、贴近学生实际,才能使学生产生“我要写”的创作欲望,我们的作文教学才能获得成功。
(市中区文化路小学 李修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