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感恩”突然成了教育的热门话题,有的学校利用三八妇女节让学生给家长写“感恩信”,体悟到来自父母慷慨无私的爱;有的学校利用父亲节、母亲节让学生帮家长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甚至有的学校用“剖腹产手术DV”为题材教育孩子感恩……无论学校还是家庭,通过自己独特的方式积极实施“感恩教育”本无可厚非,但是应尽可能考虑孩子的认知能力和接受程度,用最自然、最通俗的方式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而不是盲目地“顺应潮流”“追赶时髦”,主观臆断地“一摁了之”,让感恩教育沦为“一日曝,十日寒”的“作秀表演”。
我们经常在电视上能看到这样一则画面:一位妈妈在忙完一天的工作后,累的筋疲力尽还不忘给老人端水洗脚。恰巧这一画面被三四岁的儿子看见了,儿子也学着妈妈的样子踉踉跄跄的端来了一盆水,说:“妈妈洗脚。”妈妈看着懂事的儿子欣慰的笑了。这一镜头相信可以让抱着“一摁了之”教育念头的人眼前一亮。以“感恩节”的形式对孩子进行感恩教育也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式,但绝对不能“一节以替之”,在实施感恩教育时为师者、为父母者应时刻注意自身的表率作用,加大孩子的体验教育力度,让他们体会到生活的艰辛,学会珍惜和尊重,让孩子“享受”到生活的原始滋味,把自己的教育体现在每一个生活和学习的细节之中……
“种豆得豆,种瓜得瓜。”只有多挖掘感恩教育的源头,让学校和家庭的教育环境不断得到优化,这样的教育才能让宽容、体贴、尊重一直与孩子们相伴,他们才会逐步学会理解、学会关心、明确责任。只有这样的教育才会有效地帮助孩子们真正学会感恩。
(市中区实验小学 冯海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