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上这节课之前,就听别的老师说这节课很难上,因为这一知识点太抽象了,学生很难理解,而且在动手操作时,很容易产生误差。听了这些话以后,我真不知道该怎样备课了,就坐在那里冥思苦想,就在这时,我的脑海里忽然闪现出一个在动的线段———制作课件,用动画来演示三角形边的关系,这样学生肯定好理解。利用课件把知识的具体与抽象,静态与动态有机地呈现出来突破难点,突出重点。
正如课前那些老师所说的,在学习到用小棒摆三角形的游戏环节中时,我让学生用小棒代替线段围三角形,的确遇到了意想不到的棘手问题。当时我给学生三组数据让摆三角形,第一组小棒:3cm、4cm、5cm,第二组小棒:3m、3cm、5cm,第三组小棒:4cm、6cm、10cm。 等学生都摆完之后,我问学生这三组数据都能摆成三角形吗?全班同学都异口同声的说能。而且还有的学生拿了以上三组这样的小棒自己到讲台前摆给同学们看。如果老师这时说:“由于小棒是圆形的而且比较粗,有一定的厚度,所以在围三角形时很容易产生误差”。如果简单地用“这有误差”来作解释,学生恐怕还不会信服。相信这时教师作任何结论和解释都是多余的,谁都会相信自己的眼睛!于是我就用课件来演示4cm、6cm、10cm这三根小棒是否能围成三角形,让全体学生生动地看出三角形两边长度之和与第三边长度相等的结果是什么———必定不能围成三角形,直观形象地突破了难点。在这种认知冲突下,顺应学生的“思维流”和教师极富渲染的提问:那么怎样的三根小棒才可以摆成三角形呢?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再看一组,第四组:3cm、3cm、8cm能围成三角形吗?结果通过理论验证和直观感受动画演示,第四组也不能摆不成!最后教师才在学生疑惑的期盼中作解释,三角形三边的关系: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整个教学环节波澜起伏,回味悠长。
通过多媒体来上这节课是十分顺利的,学生的反应比预期好得多。很难想像如果没有课件,学生对这一问题的争论将会无休止,最终要统一认识将会是很困难,借助课件来帮助解决这一难题,化复杂为简单、化静态为动态、化无形为有形,降低了学生的学习难度,大大加快了课堂节奏,其教学效果是“一支粉笔一本书,一块黑板一张嘴”的传统授课方式所无法比拟的。
(枣庄第四十二中学 郑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