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坚持科教兴市战略,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形成了比较完善的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和经济互相促进协调发展的良好格局。特别是我市提出城市转型战略目标后,更是把职业教育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和先导性工程来抓,为职业教育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目前,全市共有职业学院2所,技术学院2所;有独立设置的中等职业学校19所,技工学校8所。仅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就达6万人。此外,还有乡镇(街道)职成教中心56所,各类培训机构200余家,年实施各类职业技能20多万人次。
整合资源壮规模
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市中等职业学校多的时候达50多所。但大多办学规模小,条件较差,曾一度困扰着职教事业的发展。为此,市委、市政府从优化整合教育资源的高度,对中等职业学校进行了多次整合、调整,采取“挂靠、联合、撤销、转型”等方式,先后调减20多所,校均规模由500人扩大到2000人。枣庄职业学院、枣庄科技职业学院就是在有效整合10多所中职学校的基础上,加大投入创建而成。目前,高等职业院校专业已发展到30多个,在校生达到6000人,实现了职业教育高、中、初、短相结合的职业教育体系;中等职业学校规模逐年扩大,招生人数从2000年的1.2万人到2008年的2.2万人,年均1000人的办学规模幅度递增,使高中段学校在校生职普比例位于全省前列。
为使职业教育在新形势下形成规模效益,市政府适时作出了构建“大职教格局”的总体规划。2008年,成立了鲁南地区第一个职业教育集团———枣庄市机械电子职业教育集团。至此,我市初步形成了以高等职业教育为龙头,以中等职业教育为主体、以乡镇职成教教育为依托,与普通教育相沟通、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枣庄现代职教教育体系。办学主体呈现多元化特点,增强了学校发展活力和服务经济的能力。
实训基地增活力
“黑板上开机器,教室里搞实训”的现象,是过去很多职业学校的办学特点。职业教育要保持健康快速发展,如果不注重学生的学习与实践相结合,是不能激活职业教育和职业院校的生命力。
为此,近年来全市职业院校累计投入5亿余元,新征地1600亩,新建校舍30多万平方米,增添了大量实习实训设施,规划建设了20个校内实习实训车间。“2008年以来,全市仅用于中职学校校舍和实训基地建设资金就达5600万元。”市教育局副局长冯仰军介绍说,薛城区和台儿庄区职业中专,都建成了高标准的综合性实训车间。全市6所职业院校申报的7个专业被纳入全省“十一五”期间重点建设的200个实训基地建设项目。
市委、市政府鼓励支持企事业与职业院校联合办学,有力地促进二者的有效结合。截至目前,全市已开辟200多个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为学生的动手操作奠定了基础。与此同时,我市还积极开展职业学校技能大赛,以赛促学,以赛促练,形成了“普通教育有高考,职业教育有大赛”的局面,突出学生的技能培养,放大了职业教育资源的整体功能和效益。
立体培养育人才
“职业教育是与经济社会结合最为紧密的教育。我们不能引导学生只走上高中、考大学的‘独木桥’,而是要扩大职业教育规模,构建起读中职高职、学技术技能路路畅通的人才教育培养的立交桥。”市教育局局长张磊表示,培养有文化、有道德、有技术的人才,是职业教育的最终目标。
在专业设置上,各职业学校从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瞄准市场设专业,主动改革调整专业设置。如近年来立足于煤化工、机械制造、文化旅游等对人才的需求,调整新上了10多个专业。在办学模式上,则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和“一年打基础、一年学技能、一年顶岗实习”三段式的办学模式。通过这些措施,扎实地开展学生技能训练,造就了扎实的技能人才。在推介就业上,建立了职业学校就业推介中心,利用各种渠道,帮助学生就业,鼓励学生创业,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不断提高。五年来,我市职业院校共推荐就业近10万人。与此同时,根据学生不同层次的需求,还有一部分毕业生通过职业学校对口高职考试,到高一级学校深造。让能升学的学生有书读,能就业的学生有事做,使我市的职业教育走上健康发展之路。
(胡乐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