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本剧是校园中的一道亮丽风景,它融多种艺术手段于一体,形式活泼,深受师生喜爱,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及合作意识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那么,针对小学生的特点,如何指导同学们自编、自导、自演课本剧,创作出更多喜闻乐见的作品呢?围绕创新这一主线,我做了以下尝试。
一、选题上的创新
只有选题好,才能够给同学们的表演提供更大的创新空间。
1.课本剧的主题要鲜明,体现时代精神(有意义)。例如《西门豹》、《揠苗助长》等虽然是传统作品,但是经过充分挖掘,推陈出新,融入科学的内涵,一样让同学们在笑声中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
2.选题内容必须具有叙事性(有情节)。有情、有景,人物形象生动,才能够为剧本的改编和再创作打下厚实的基础。
3.选题必须适合舞台演出,具有舞台性(有场景)。课本剧作为一门综合艺术,需要运用多种艺术表现手段,把文学、音乐、美术、舞蹈等学科有关的所有表现手段运用到舞台表演中去。是否具有舞台性至关重要。作为辅导教师必须积极地帮助同学们选题。这就要求教师独具慧眼。
二、内容上的创新
1.在指导学生“自编”过程中启发学生想象,培养创新思维品质。内容上的创新,主要是指在编剧上下功夫。教师一定要启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在不背离原作品的主题思想的前提下,进行大胆想象、创造,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故事情节更加引人入胜。
2.强化合作意识,培养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同学们在课本剧的编导、排练过程中,辅导教师要指导他们相互配合,团结协作。如同学们在排练《西门豹》时,我让同学们自由组合,根据同学们在化妆、表演、歌唱、朗诵等方面的不同特长,结合自身的愿望,采取自荐和同学推荐的方式确定演员。最难能可贵的是在排练过程中,同学们能够根据老师的意图,相互提醒,相互鼓励。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就在这种信任、理解、支持的情境中得到培养和强化。
3.鼓励同学们在表演中创造性地运用语言。作为指导老师要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创造性地运用这些语言,使得学生的语言积累更为丰厚。
三、表现形式上的创新
一个优秀的课本剧是非常讲究表现形式和表现手法的。表现形式好,就会产生很好的艺术效果,对小观众也就有吸引力。如课本剧《西门豹》,选材不错,内容也很好,但是,如果同学们按课文内容用对白的形式表演出来,就会使人感到平淡。可以引导学生将对白、唱词、快板等多种艺术形式有机地结合起来,这就给节目注入了活力,使节目新颖好看。可以用儿童的思维、儿童的眼光,综合多种艺术手法来表现,来创作。如:可以改编成话剧课本剧、戏曲课本剧、木偶课本剧、皮影课本剧,还可以改编成舞剧、哑剧、朗诵等形式来演出。
面对新课程改革,让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实践能力,这是个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运用演课本剧这一活动形式,将有利于引领语文教学走向生活、走向互动、走向整合、走向智慧。
(市中区西王庄乡郭里集中心小学 李星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