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学课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关键在于让学生动手操作,从而在实验中去验证,得出可靠的、令人信服的结论。如何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四个步骤来进行。
一、引导学生乐于动手操作
教学实践表明:成功的教学应使学生对所学的问题发生兴趣,激起思考学习的欲望。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依据学生好奇的心理特点,巧妙设疑,可以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引起其对问题进行思考。如在教《风》一课时,可以通过谜语导人,然后采取师生谈话的形式,引导学生说出刮风时有什么现象,看见的风是什么样的,为什么用扇子扇可以“制造”风,进而提出“想知道风是怎样形成的吗”等问题,告诉学生:我们需要动手操作来解决。
二、鼓励学生大胆动手操作
鼓励学生大胆动手操作就是要使学生在课堂上敢想、敢说,充分展示他们的思维过程及个性特点。如教学《物体的热胀冷缩》,师生谈话:烧开水的时候,壶里装了一满壶水,烧了一会儿,常见到什么现象?(水往外溢。)为什么会往外溢?启发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做出解释,学生会说:因为水变多了,水占的地方变大了,水里有热气……这些解释实际是一些假设,教师可以创设一个探究的情境,进行大胆动手操作,使他们更好地进行本课的探究活动。
三、指导学生独立动手操作
要让学生意识到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人地位,主体责任以及自我的知识与能力水平,形成自觉的、强烈的创新意愿和动机,最大限度地开发自身的创新潜能。在科学课教学中,除课堂要指导学生独立动手操作,也可以让学生在家里动手实验,如教学《通电的线圈》一课,可布置这样课后作业让学生动手操作:设法利用电磁铁制作一个小玩具。
四、培养学生善于动手操作
动手操作进行实验是学习自然的有效途径,因此动手操作应该经常化。例如,教学《摩擦力》一课时,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上,应会做说明摩擦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的对比实验。此后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留心增大摩擦力和减少靡擦力的工具和用品,体会摩擦力对我们生活的影响。
(薛城区邹坞中心小学 李忠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