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月25日)
一、关于“十一五”全市教育工作的回顾
“十一五”以来的五年,是枣庄教育乘势而上、积极作为、辉煌跨越、社会认可的五年。五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关怀下,在各区(市)、各有关部门的鼎力支持下,市教育局新一届领导班子精诚团结,竭诚履职,带领全市教育系统谱写了枣庄教育辉煌跨越的新篇章。
这五年,是枣庄教育发展速度最快的五年。全面实现了免费义务教育;基本普及了高中段教育,普及率提高了近20个百分点;初步建成了比较完善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等及以下教育发展水平跨入了全省中上游行列。
这五年,是城乡办学条件改善力度最大的五年。公共财政对教育支持力度最大,实施教育惠民工程数量最多,布局调整力度最大,优质教育规模快速增加,规模效益显著提高。
这五年,是教育充满关爱,迈向公平的五年。农村教育得到了空前的重视和加强。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成为不可逆转的政策取向,迈出了坚实步伐。贫困生激励资助体系全面建立,弱势群体子女接受教育的权利得到了尊重和保障。
这五年,是教育真正转向内涵提升,质量持续大幅度提高的五年。实施素质教育成为教育工作主题,初步实现了从时间加汗水到科学管理、品牌特色创建的重大转向。高考升学持续五年大幅提升,本科录取突破万人大关。
这五年,是教育和谐稳定,得到社会充分肯定广泛认可的五年。市教育局跨入了省级文明机关,行风建设成为全市服务部门的排头兵,社会满意度随机抽查连续三年排名全市第一。
二、关于十二五时期全市教育工作的展望
“十二五”全市教育发展总体目标:基本建成比较完善的基础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实现县域内的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协调发展,基本普及学前三年教育,巩固提高高中段教育普及成果,基本建成结构合理、职前职后教育有效衔接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较为完善的素质教育考核评价制度体系,基本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多规格人才培养的需求。
今后5-10年,我们担负着贯彻《教育规划纲要》和实施“十二五”规划的艰巨使命。需要着力解决以下问题:一是要全面理顺义务教育“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增强教育公共财政保障能力;二是坚持均衡发展的政策取向,大力推进中小学校标准化建设;三是统筹好教育的规模和结构,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学前教育,完善教育服务体系;四是大力推进素质教育,让每个孩子享受到更优质、更全面的教育;五是加快解决教师队伍老弱缺等结构性矛盾,提升教育队伍整体素质;六是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步伐,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
三、关于2011年全市教育工作的总体安排
2011年全市教育工作要按照市委、市政府的总体工作部署,全面启动《教育规划纲要》贯彻实施工作,突出城乡教育均衡协调发展、内涵提升、素质教育和安全稳定四大主题,主动做好教育“转方式、调结构”的文章,抓好重点工作的创新突破,努力确保行风建设的先进位次,确保社会满意度和整个系统的安全稳定,为实施教育“十二五”规划奠定良好基础。全年要统筹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坚持均衡协调发展,完善多层次教育服务体系。
一是要把学前教育摆上重要位置,加快构建公益性、全覆盖的学前教育体系。今年,我们将积极争取以市政府名义出台加快发展学前教育的意见和住宅小区配套幼儿园规划建设意见,为发展学前教育提供政策支持和保障。市局在调研的基础上,提出了在城区依托市、区(市)实验园等名园为龙头,实施集团化办园;在农村依托乡镇中心园为龙头,实施镇村一体化办园模式,借助名园实施优质扩张,力争三年构建起城乡全覆盖的、公益性学前教育体系,从根本上解决城区“入园难”问题。
二是加快发展壮大职业教育,增强服务能力。随着我市“转方式、调结构”的深入推进,必然为发展职业教育开辟广阔天地。我们必须敏锐地把握这一趋势和需求,主动调结构,加快发展职业教育。加强统筹,理性引导群众的教育需求,在高中段生源分流上要积极作为,加大调控力度,引导更多的学生走进职业学校。要加大职教招生和职普比例在对区(市)政府年度教育考核体系中的权重,落实好调控责任制。继续抓住骨干职业学校、重点实训基地、骨干专业培植三大重点,全面加强职业学校基础能力建设,切实解决活力不足、适应能力弱、聚集能力不强的问题。要高起点做好市职业中专新城迁建工作,滕州要完善职教中心建设,力争两校进入全国千所创建扶持规划。校企合作要开创新局面,今年力争再组建2处职教集团,通过五大职教集团的纽带和聚能作用,实现园区化发展。要办好多层次的师生技能比赛。
三是抓好教育惠民工程,全面提升义务教育实施水平。今年要重点抓好四大工程。第一,要继续抓好校舍安全工程和“211”工程。今年计划投资2.9亿元,新建校舍26万平方米。要利用好国家、省、市三级奖补资金,加强对区(市)工程进度情况的调度和调控。第二,积极推进中小学音体美卫器材配套工程。今年要继续多渠道统筹资金,集中配置音体美卫器材。市里继续安排100万元奖补资金,推动音美体卫器材配套工程实施。第三,要巩固仪器更新工程成果,着力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要统筹抓好城域网、校园网和多媒体教室建设,搭建起区域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力争三年城区学校的网络化、班班多媒体化、师生计算机比率,均达到省定标准,建成数字化校园。第四,要统筹好城区学校的扩建规划。逐步缓解大班额问题。
(二)坚持以师生为本,推进教育内涵提升,实现可持续发展。
一要坚持全面深化素质教育的信念不动摇。要增强实施素质教育的自觉意识。还学生时间、关注学生健康、张扬学生个性、培养学生能力。要加大力度,创新突破,切实把素质教育理念真正落实到教育决策、学校管理、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要完善规范办学行为的长效机制。强化办学行为监督查处,强化行政问责,强化督导考核,落实推进责任,保持好规范办学行为常抓不懈的强力态势。要全力落实课程方案。要建立课程实施的内外监督机制,着力推进音体美、计算机及综合实践等薄弱学科课程的开设,确保在综合实践类课程和选修课程上有根本性的突破,培植一批有特色的个性化课程和课程建设示范校。要深化教学和考核评价改革。要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养。德育要更加走进学生,更加亲近学生,更加凝聚学生。德育常规管理要进一步规范细化,从点滴抓起,积跬步,至千里,打造一批德育品牌特色学校。要深化特色品牌建设。通过论坛交流,现场会推进等方式,推进教学改革和创新,培植区域素质教育特色,推动形成春色满园、百花齐放、争奇斗艳的态势。
二要全面加强教育队伍专业化建设。针对存在的突出问题,第一,要尽快理顺教师队伍以县为主统筹管理的体制。解决集中老化问题,解决城乡分布失衡的矛盾,实现人力资源有效调配,挖掘释放出新的教育活力。要继续完善多元化职评的政策杠杆,强化导向作用,促进城乡教师交流和教师队伍的专业化成长。第二,创新队伍培训机制。要加强师训经费的统筹,要舍得投入,让更多的教师走出去、更多的请进。要继续抓好名校长、名师梯队的培养建设,树好身边的榜样,搭建起多层次学习交流研修平台。第三,要切实关注教师自身的成长需求。要广泛宣传树立我们身边的师德楷模,让广大教师体验到师者的尊严。要重视改善教师待遇,尊重教师的情感需要和专业提升需求,丰富教师的精神文化生活,让教师自觉主动地参与学习,与学生共成长,与学校共发展,与时代共进步!
四、坚持安全稳定和谐发展,全面提高教育的社会满意度
一是要增强维护安全稳定的危机意识,强化维稳工作机制。各级一定要增强危机意识,继续强化维护安全稳定的领导责任体系和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机制建设,建立反应灵敏、工作严谨、保障有力的信访稳定和安全工作网络。突出抓好学校“人防、物防、技防”基础设施配备和薄弱环节排查管控,师生安全教育和应急演练要达到100%,提高安全意识和避险能力。要注重开展教育决策和重大事项社会风险评估,制定防范预案,未雨绸缪,对一些相对敏感的不稳定因素要高度关注,超前化解,主动防范和消除引发群体性事件、公共安全问题的各类风险。
二是要加强行风和党风廉政建设,推进教育公平。必须把行风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来抓,常年抓不松懈,抓不好不行,服务不细化不行,宣传不到位不行。对社会反映突出的问题,要下决心研究治理措施,见实效,以实际行动赢得群众的认可。要强化民生意识,多做惠及民生的好事、实事,让广大弱势群体子女享有公平均等的教育机会,享受到同等的关爱和温暖。
五、扎实奋进,永争一流,努力开创教育工作新局面
(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提升境界。要善于思考全局、善于谋划全局,始终以宽广的心胸、开放的视野,在大事业、大格局中把握方向,科学定位,决不能在成绩面前自我陶醉,丧失锐气。要始终保持昂扬奋进的精神状态,头脑清醒,目标高远,不断增强科学发展的紧迫感、责任感。
(二)要不断提升驾驭全局工作的能力。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树立全局一盘棋的思想,心中有全局,服从全局,服务全局,自觉地以全局工作的总体思路来统领各自工作,并创造性地与各自实际相结合,提升决策执行力,确保教育发展、改革和稳定的高度统一。
(三)要强化依法治教,规范发展。要把依法行政,依法办学,依法施教,全面增强规范意识,作为一切教育决策、教育行为的最基本要求,牢牢落实到一切教育过程中,自觉地规范约束教育行政行为,从善于行政干预转向规划指导、政策引领、规范约束、综合评估上来,科学行政,依法治教。
(四)要改革创新,狠抓落实。要强化抓落实的责任机制和工作机制,做到责任到人,督查到位,一抓到底,层层细化分解,尤其是全局性的重点工作,更要抓住不放,抓出实效,抓出亮点,抓出经验,确保全局各项工作有序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