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学语文的兴趣越浓,学习的积极性就越高,效果也就越好。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时应该以最佳的教学艺术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前设趣,以趣促思。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节语文课,设计出一个富有情趣的导语,就能一下子激起学生的情趣,使学生产生上好整节语文课的情感,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学习《太阳》一文时,我设计了悬念式的导言:“传说古时候天上有十个太阳,照得地面寸草不生,人们热得受不了,就找了一个箭法很好的人射掉了九个,只留下一个,地面上才不那么热了,为什么那个射箭的人不把十个太阳全射下来呢?”老师这种由传说引出的问题深深地把学生吸引住了,同学们各抒己见。老师及时总结说:“刚才同学说的都是太阳和人类的关系,但为什么说没有太阳就没有我们这个美丽可爱的世界?这就是今天语文课的学习任务。学生带着悬念,急于阅读全文,寻求答案,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教中激趣,使学生乐此不疲,积极思维,增加探求知识的内在动力。采用竞赛方式,抓住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激发兴趣。例如:在执教《狐狸和乌鸦》一文时,当学生通过朗读课文,抓住重点词句品读后,知道了乌鸦嘴里叼着的肉被狐狸骗走了,从而体会出喜欢听奉承话就容易受骗上当的道理后,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了,注意力不集中。这时我因势利导,让学生讲故事《狐狸和乌鸦》续篇的比赛。一时激起千层浪,学生的思维迸发出智慧的火花。学生们争先恐后地举起了小手。老师提问: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又懂得了什么道理?学生很快就体会出不能喜欢听奉承话,也不能去理睬讽刺,又一次对学生进行了思想教育。这样做,集中了全班每个同学的注意力,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练中生趣,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的源泉还在于运用知识,人的内心里有一种根深蒂固的追求,总想感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求特别强烈。如在执教《九寨沟》一文时,我设计了这样的课堂练习:假如你是“九寨沟”的导游,你怎么向游客介绍九寨沟的美丽风景呢?我们进行星级导游比赛吧。这时,同学们热情高涨,纷纷举起了小手。“各位游客:大家好!欢迎各位到九寨沟观光游览!九寨沟以原始的生态环境,……现在就让我们一同走进九寨沟去细细地欣赏它美丽的风景……”学生做完“小导游”后,我又让学生把导游词写了下来。这样做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及写作能力。做到了读、说、写三结合的教学目标。也体现了在生活中学语文的教育理念,为学生将来步入社会打下基础。
(山亭区桑村镇芹沃小学 李雪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