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数学课堂有了新的变化,怎样设计一堂课的提问,使之合理、恰当,能激发学生积极思维,培养学生能力,充分发挥课堂提问的效能就变得尤为重要。课堂上的教师提出的问题设计得好,课堂教学则环环相扣,引人入胜;设计的不好,则散漫无章,索然无味。那么,怎么样提问才能达成目标呢?下面结合我的教学实践谈谈我的几点看法:
一 、提问要有开放性 。这样的提问,激发的正是发散性思维,培养的正是学生的想象力。
例如,教学“分数的意义”一课时,为了考察学生是否真正理解了分数的意义,教师出示这样一个长方形,提出的问题是:谁能看着这个长方形,说一句有关分数的话?听了老师的提问,学生的回答是:红色部分占长方形的1/3;蓝色和黄色部分分别占长方形的1/5;蓝色和黄色部分共占长方形的2/5;红色和蓝色部分或红色和黄色部分分别占长方形的4/5。学生回答到这里,如果老师延迟评价,学生继续想下去,还会产生下面的答案:蓝色和黄色部分分别相当于红色部分的1/3;蓝色和黄色部分共相当于红色部分的2/3;等等。学生的这些较为巧妙的回答,只有在开放式提问的特定条件下才能产生,这样考察了学生对分数意义的真正理解,更重要的是训练了学生的思维。
二、 提问要有突破性,问题的答案不仅限于所学课本的知识内容,而往往是超越课本知识以外的回答。
在教学“认识人民币”一课时,在与学生共同了解了元、角、分的一些知识后,提出这样的问题:“关于人民币的知识还有很多,谁能把你了解到的人民币的其它知识告诉同学们呢?”这一问题一经提出,一个个小手举得高高的,一个学生说:“我知道壹百元人民币对着阳光看,可以看出有道金属线。如果没有就是假钱。”一个学生接着说:“里面还有一个人头像,如果没有也是假钱。”另一个学生说:“人民币上印有几种不同的文字,是供少数民族看的。”……学生了解的课本以外的知识太多了,有的是教师和成年人都不曾知道的。课堂上给学生提供一个交流知识信息的机会,使学生的信息相互影响,相互撞击,相互吸收,对于培养创造性人才也是十分必要的。
三、提问要有启发性。
例如,“认识人民币”一课的课尾可以向学生提出:“为什么人民币的面值只有1分,2分,5分,1角,2角,5角,1元,2元,5元……的,而没有3分,4分,6分,7分……呢?”在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中,有假设、有分析、有正向思维、有逆向思维,且都不出学生知识经验的范围。这样的提问,学生不能用现成的知识直接回答,而必须将学到的知识重新组合后,才能回答出来。这个过程才能促使学生把知识转化为能力。
此类提问不仅仅是在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上起一定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反映了教师本身的创造性,好的教师不仅让学生学会知识,还能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能在教学过程中经常提出一般教师不易发现的问题,从而激发兴趣,发展思维,培养能力,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
(市中区实验小学周存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