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教学中,教师往往过多地关注自身的教学过程和主导作用,常忽视学生的学习行为和主体作用。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确定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肯定了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因而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帮助学生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至关重要。为此,在教学中本人着力从以下几方面开展工作。
明确目标,培养自主学习的意识
《新课标》倡导的自主性学习,就是要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明确自己是学习的主人,明白“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自己不会学习将被时代淘汰。从而使学生正确认识到自己在学习中的地位与作用,明确树立主动学习意识。
积极调动,激发自主学习的热情
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一旦有了兴趣,就会引发对所学知识的积极思考、主动参与 、深入探索,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学习的兴趣从哪里来?一部分来源于对学习内容本身的喜好,而更多时候要靠教师挖掘教材中的激励因素,加以激发。教学中我通常通过猜谜语、讲故事、设悬念等途径,创设教学情境,使学生产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的强烈欲望,从而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大胆放手,鼓励自读自悟
自主学习就是要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大胆放手,多给学生提供自主实践的机会:
1.提供充分的自主学习交流时间。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就是强调要让学生多读书。只有通过读书,才会发现问题,所以语文课堂,要给足学生读书思考的时间。 学习《春》一文时,我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反复朗读背诵,在头脑中再现画面,能用语言描绘那一幅幅优美的春景图,然后品味、交流写景语言的精美、生动。实践证明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自主朗读感悟,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2.创造说话的机会,鼓励大胆质疑。
思想只有通过交流和碰撞才能迸出火花。教师强抑着不让学生说,久而久之,学生也就变成了被动接受外界信息的“容器”。课堂上应是学生主动说话的阵地,把他们内心的疑惑、感受表达出来,无疑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开始的时候,他们提出的问题可能会比较肤浅,不着边际,甚至在课堂上招致学生的哄笑,这时教师一定要加以鼓励,进行点拨,久而久之,学生们便具有善于质疑的能力,能提出较有探究价值的问题。
适时指导,给予帮助
自主学习是变被动为主动的一种学习尝试。要想真正落实好它,适时的指导是十分必要的。 在学习《生物入侵者》一文时,我积极引导学生由题目入手来寻找阅读任务。让学生对题目进行大胆质疑,自然地引出了学习的任务:生物为什么入侵,生物如何入侵,后果如何等。还从文章写作内容入手,确定学习目标:是写什么事,事情是怎样发生的,结果如何;同时在阅读前还一些常规性的任务,如生字词语、内容概括、层次把握等一并交代给学生。这样在自主学习一开始,他们就知道自己该从哪入手,该学些什么。
总之,自主学习不是自发学习,自主学习同样离不开教师的引导和点拨,如何让学生学得更多、更好,更会学,更乐学,这就需要我们立足于以学生为主体,在实践中不断地探索。
(山亭区北庄镇后峪小学 张 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