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课一定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思想实际和心理特点,才能“言为心声”,让学生写出文、理、情并茂的文章。
只有贴近学生心理特点的命题,才能激发学生写作兴趣。例如,运用质疑、是非心理命题。在学习生活中,学生必然会遇上许多疑难问题和许多是非难辨的事物,这会引起他们的思考、争辩。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的独立性、理性思维逐渐增强,他们乐于思考,不愿盲从,有正义感。若能通过自身努力去解决疑难,辨明是非,从心理上他们会感到很大满足。
针对这一心理特点,我们在命题时,就可以出一些学生希望解决而又有探讨价值的疑难、是非问题,供他们讨论。在关注心理、责任心理的驱使下他们乐于思考,并迫切希望得到正确引导。
命题中,我们还要善于运用关注、责任心理,把学生对自身成长的关心引入到对国家社会的关心上来。例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见义勇为》,这类作文就有利于开阔学生的胸襟,树立“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
还有,运用自强、成就心理命题。争强好胜,想有所作为,这是青少年普遍的心理特点。例如:《我战胜自我》、《发光与沾光》、《由圆明园废墟引起的思考》,这类问题很容易激起学生的自强自奋心理,前两题容易激起自己的情绪,后一题往往在痛定思痛之后,学生会表达出“青年当自强,民族当自强”的强烈愿望。学生写作这类命题时,理想的我、成功的我总是在向自己呼唤,心中总有一种内在的驱动,情绪冷静之后便会换来理性的思考和表达。
如果把学生的生活体验、心理因素比作一潭水,那么,我们的作文命题,应该化为投水入石,石击才能浪起。如果投下去的是一片叶,一片羽毛,则只会冷冷清清,注意“投石效应”,我们就多了一把启动学生兴趣作文的钥匙。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作文教学过程中,只有首先努力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才能进一步引导他们热爱写作。“用我眼看世界,用我手写我心”,有了良好的写作习惯,作文自然能够学得扎扎实实,循序渐进,写作水平也就能够得到不断提高。
(市中区孟庄镇中心小学 刘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