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与家庭密切协调配合,是中职学校做好学生教育工作的重要途径,学校能否与家长进行良好沟通是实现这一途径的关键。与家长沟通,既是一门艺术,又需要掌握一定的技巧。既要坚持原则,又要灵活应对;既要以情感人、以理服人,又要讲究策略、掌握主动,创设良好的沟通氛围,确保最佳沟通效果。
一、态度诚恳谦和,平等尊重为先
态度是决定事情成败的关键,好的态度可以促使问题得以顺利解决或使事情朝着有利的方向发展;相反,不友好的态度甚至恶劣的态度会影响问题的解决或者使事情得不到解决。人与人之间能否很好的相处,完全取决于双方的态度。所以,好的态度是与人沟通交流的基础。作为教师,特别是中职学校的教师,在与学生家长沟通交流时,首先要端正态度、诚恳、谦虚、和气,切不可态度蛮横、盛气凌人,甚至训斥学生家长;其次,要以平等的身份与家长交流,做到语言文明、彬彬有礼,把家长作为贵宾,尊重其人格,维护其形象。如此以来,家长会被我们的真诚、真心所感化、所打动,同时,他们也能增强教育孩子的信心,自觉主动地加强与我们的联系和沟通。
二、掌握家长情况,做到有的放矢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我们与家长打交道,也需要做到这一点。职业学校的“问题学生”比较多,而出现这些问题学生的原因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因为他们背后存在着“问题家长”,这些问题家长的教育缺失是学生形成不良习惯的根本原因。因此,在与家长沟通时,我们要尽量对其进行了解,以增强沟通效果。首先要搞清楚家长的基本情况,如性格、职业、家庭、家长与学生的关系等情况,只有比较全面地了解家长情况,我们才能有针对性的做到“对症下药”,把握家长的心理状态,采取恰当的方式,确定交流的内容,创设融洽的交流氛围,让家长融入我们创设的氛围之中,并积极主动地与我们共同交流,如此以来,与家长的交流就会事半功倍,从而达到沟通的最佳效果。
三、肯定学生优点,感化家长配合
俗话说,孩子都是自己的好。在父母眼里,自己的孩子不论表现如何都是最可爱的,有的家长当孩子犯了严重错误甚至出现违法犯罪后,仍认为只能自己管教不允许别人劝说或管教。作为父母不愿意听别人说自己的孩子不好,其实这也是人之常理。由此,我们与家长沟通时,切不可见到家长,就对其孩子全盘否定,把孩子说的一无是处,这样会令家长反感,致使交流陷入十分尴尬的境地。所以,首先要肯定学生的长处和优点,肯定学生的成绩和整体表现,让家长一开始就有一种喜悦的心情,一种满足感,很有面子和尊严,甚至产生因没有教育好自己的孩子对老师、对学校的一种内疚感;其次对学生存在的问题要委婉地提出,并告知家长孩子小,思想等各方面还不成熟,出现类似的一些问题是正常的事情,犯错误不要紧,只要能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及时彻底改正错误就行了,这样,家长会被老师的理解、大度、宽容所感动;同时告诉家长帮助孩子改正不足是学校和家长的共同责任,家校必须密切配合,共同加强对孩子的教育和培养。
四、找准对话切点,促使家长认同
多数情况下要求家长到校,都是因为学生违纪。在这个时候,学生和家长可能都带有不好的情绪,如果沟通的话题或者说是选择的交流切入点不准,很容易造成尴尬的局面,会影响家长对学校教育的配合。所以,建议与家长交谈时,要避免泛泛地谈学生犯了多少多少错误、后果多么严重、影响是多么大、原因有多少等等,这样会让家长不满。因此,与家长沟通,要准确把握谈话切入点,讲问题找原因要抓住问题的要害、实质及关键,干脆利索,让家长清清楚楚,并认可我们的观点。讲清问题,找出原因,接下来就是设法解决问题了。如何让家长主动配合这应当是一个关键而又困难的问题。刚才谈到,往往这个时候学生、家长不够冷静,甚至认为他们没有错,或把问题出现的原因完全推到别人身上。这时,我们就要多动脑筋,寻找最好的突破口。作为老师应当告诉家长,打架、迟到对你的孩子不好,打了别人要承担责任,被打会伤害孩子身体,迟到会影响孩子学习并且会养成不良习惯。我们一切都要为了孩子着想,教育孩子养成良好习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使孩子健康成长。紧紧围绕“为孩子自身发展”这个问题,家长会逐步接受、认可我们的教育建议和方法,对我们的教育会持支持和配合态度。
五、切忌冲动争吵,沉着冷静应对
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可能会碰到脾气暴躁、不明事理的家长,他们不仅不配合学校教育孩子,而且还有的与老师大吵大闹,更有甚者恐吓、侮辱或谩骂老师。对此,我们应冷静应对。首先,我们要认识到,有少数家长不懂教育,对孩子放任自流、娇生惯养、庇护纵容,对学校教育不予配合,这也是很正常的现象。其次,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沉着冷静。面对难以沟通的家长,我们要控制好情绪,保持平和心态,以静制动,万万不可与家长争吵和冲突,否则,我们既是违背教育原则及要求,又无法开展正常的教育工作。此时,其实家长也是我们的教育对象,对他们要进行耐心细致的说服教育工作,摆事实,讲道理,用我们的热情、诚实、爱心、博大的胸怀去感染他们、教育他们,用我们对教育事业的执着和坚定信念将他们唤醒,从而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问题和不足,自觉担负起配合学校教育孩子的职责。
(枣庄经济学校 刘家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