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秋季开学,教室还没完成装修,只好临时决定,八年级开学的第一节课《家 温馨的港湾》,由室内教学改为社会实践。学生感到很新鲜,情绪特别高。
一上午下来,学生尽兴而归。树荫下同学们你一言我一语讨论交流着,归纳整理着活动目标。等到展示成果时,他们争先恐后、滔滔不绝,感受是那么深、感触那么多,话语是那么真切动情,都是发自肺腑之言。
这样的一件普通的小事,引起了我很多的思考。我感觉要教好思品课,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只有改变学习形式,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才能培养真善美的道德情感。
思想品德课是一门社会性学科,通过自主实践活动,培养情感,陶冶情操,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和理想。而目前思想品德课程面对文字性故事或案例,以说为教的形式,以背为学的形式。结果学生的情感是嫁接在文字基础上的,不是亲身体验,而是鹦鹉学舌,表达出感情是无病呻吟,苍白无力,而不是获得真实的感受。
所以,改变思想品德课的学习方式,应成为新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只有改变学习形式,减少静态的课堂学习,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老师才能教好,学生才能学好。
二、只有改变教学目标的设置,把教学目标变为实践目标,才能摆脱课堂的索然无味的困境,提高课堂兴趣。
思想品德课教材的编写:以文字性故事案例为出发点,推出结论,引发思考,启迪感想。学生对文字性“故事”感受是肤浅的,得出的“结论”是依据文字推理产生的;学生的心灵没有被真实的世界激活,新的思想难以水到渠成地被激发出来,只能从理论出发,依靠推理,生拉硬拽,强加给学生,学生当然不感兴趣。
所以,教材的编写需要调整:将“结论”——学习目标应改为实践目标;将“故事或案例”改为学生社会实践的内容,成为活动的对象;通过实践获得的感知,才是学生的收获,即“启示”。
三、只有改变评价标准,把对学习目标评价变为对实践感知评价,才能培养具有创新思维的人。
目前,思想品德课的评价依据仍然是以闭卷笔答的形式测试,并附以答案。面对考卷,学生推测揣摩制卷人的意图,自己的思想又不敢表达出来,压抑着学生的思想。这是不科学的,是不符合人的认识发展规律的。新的评价方式应该是:通过社会活动,学生以总结心得的形式展示自己的收获,并在同学间交流评比,相互借鉴,取长补短,实现自悟自省,自我进步,从而使学生对思想品德课感兴趣,让每一位学生有所收获。
(滕州市西岗中学 宗兆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