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问题”之中。新课程的理念,决定了教师如何引导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活动中的关键因素就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让孩子永远充满“?”。那么,科学课如何才能让孩子永远充满“?”呢?
一、做冷静的旁观者、激发者,是寻求问题的来源。
《科学》教材在强调学生动手的基础上,更重视对学生动脑思考、提问的引导。随着年级的不断提高,对动脑的强调会越来越多。如:青岛版教材五年级上册“声音的秘密”单元的第2课《声音的产生》。我们从学生的生活开始,安排了“小小音乐会”、“制造声音”、“设计实验”等逐步递进的探究活动。
此时,教师要做一个冷静的旁观者,面对学生不管是怪问、偏问,还是有价值的问,都应努力克制住知识权威,掌握火候,待机而行,这就是“旁观者”的任务。只要这样,才会有源源不断的质疑。
二、做新型的参与者、合作者,是发展问题的根源。
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动,学习过程将会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途径。质疑将会进一步深化,究其问题之根源。
如青岛版教材三年级下册《放风筝》一课果,当教学进入汇报交流产生问题这一环节时,学生的思维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活跃,疑问跌起: 1、风筝升空为什么用线拽? 2、风筝升空与重量和大小关系密切吗?……可见,新型的教学方式和教师走进学生中去,使学生的思维方式发生质的飞跃。
三、做积极的指导者、评价者,是开发问题的能源。
探究不是唯一的学习方式。在信息时代的今天,学生可以根据自选课题,做个性化探究。青岛版教材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天气与我们的生活”。学生结合实际,利用现有的多种资源:电视、图书馆、网络等进行多渠道自主合作研究,从而学到书本上很多没有的知识。教师要根据新课程的评价方式,善待孩子的提问。训练学生提问,应从事物纵横、远近、深浅、大小、程度、范围等挖掘潜质,对学生的提问,要鉴赏有别、评价有度,使学生尝到提问的乐趣,满足好奇心,而且懂得学习的成功。
(峄城区坛山街道教研室 王爱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