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教学与育人融为一体
——枣庄市青年教师优秀德育课例展评活动扫描
□ 本报记者 胡乐彪
近日,枣庄市组织开展全市青年教师德育课例展评活动。展评重点关注青年教师在践行立德树人、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作用,将“课程”“德育”“青年教师”“学生”四大要素作为评价课堂的主要指标。据了解,近年来,枣庄市积极推进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改革,重视在学科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此次展评,可视为该市德育课程一体化改革成果的一次集中展示。
“德育课程一体化这一点,教师们在展评中或通过精心设计的教学过程、精巧的板书,或通过精练的语言、生动的讲解,或通过精美的课件、精致的道具很好地体现出来。”滕州市教研室一位负责人介绍说,在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同时,青年教师们把德育涵养巧妙展现出来,将积极的情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自觉融入课程教学全过程。
此次德育课例展评,各科参赛教师将立德树人目标融入学科教学之中,紧密结合学科教学内容,使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融合,强化学科核心素养与德育的契合,突出学科独有的育人功能,进一步确立课堂育人的主阵地作用。
“学科教育的任务首先要落在对人的教育上,而不仅仅是学科知识、技能的教学。” 峄城区阴平镇教研员李强说,以数学课为例,一位教师执教的《学习百分数应用题》课,令人耳目一新。
在这节课上,授课教师向学生介绍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粮食产量依靠科学技术逐年增长,用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占世界22%的人口,引导学生认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通过对比,学生在清楚地看到新中国成立后生产有了迅速发展的同时,进一步激发了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在课例展评中,不少教师为学生创设了别开生面的学习情境,提供多种形式的学习资源,并及时给予方法指导。他们把学的权利还给学生,放手让学生独立学习,使他们在学习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讨论问题,不断提升自己独立学习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有些教师还充分发挥“育人导师”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扮演更多角色,推动学科育人。如教师扮演“组织者”的角色——围绕目标设计一系列问题和活动,组织学生进行有效学习;扮演“启发者”的角色——当问题之球在学生手中转不动时,教师及时点拨,启发学生要“会学”而不仅仅是“学会”;扮演“传授者”的角色——有些内容学生想不到、想不深、想不透时,或者学生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教师的讲授必不可少;扮演“指导者”的角色——教师随时鼓励、督促、指导学生。
就连体育教师也将游戏教学和德育融入课堂中,通过趣味游戏进一步规范学生的文明行为,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和社交能力。
据介绍,该市广大青年教师深入研究学科课程标准与核心素养的契合点,调查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情感实际,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健康发展的心态,以此实现课堂教学与日常德育活动的良性互动。
记者看到,在执教过程中,有的教师以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为项目,以解决问题为驱动,选取和设计主题,开展有效的跨学科学习。
一位地理教师在讲授“海洋环境保护和海洋权益”时,联系“钓鱼岛争端”向学生讲述钓鱼岛问题的由来、经过,指出钓鱼岛是中国固有领土,培养学生学会用历史的、客观的、发展的、全面的、辩证的眼光看待问题,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感。一位化学教师让学生通过实验、查找资料、调查研究分析雾霾的产生、成分以及对人类健康的影响,并提出相关处理措施,引导学生从化学、生物学、地理学、社会学等多学科角度分析和研究,帮助学生在不同学科领域之间形成有意义的联系,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从学科教学走向学科教育,虽然只有一字之差,却是重要的改变。“很长时间以来,我认为学科教学和学科育人就是一回事,只要上好课就行了。但当我讲得越来越好的时候,我开始想超越学科本位。现在终于明白了,教师不仅要教好学,更要育好人。”“通过观摩这些德育课例,我深刻地认识到,只有学科的眼光是不够的,必须从学科知识的立场走向育人的立场,这样才能避免眼光狭隘。”……课例展评活动结束后,青年教师们在总结时发出这样的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