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动了课堂 撬动了变革
----山东枣庄市第十五中学家长委员会书写家校共育传奇
枣庄十五中自2008年摸索实践,总结出了系列的家校合作经验。通过家委会推动遏制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推动校园文明建设方面做出了一定经验。
山东省教育厅张志勇副厅说:“枣庄十五中家长这么热爱教育、关心教育、支持教育,能够和孩子、和学校一块进步成长,这才是我们教育真正的希望!目前,学校家委会已全面参与到学校各项教育教学管理之中,家长走进校园成了生活习惯,学校离不开了家长,学生、老师和家长成了学习、生活、进步、成长的共同体。
一、“精准帮扶”家委会是传递大爱的有生力量
家委会这只蕴含巨大教育能力的队伍,给自己提出了一个新的课题,不能仅仅关心帮助自己的孩子,应该用更多的力量去帮扶学困生和家庭出状况的孩子。
1.校内结对帮扶。家委会和学校、学部、班主任等之间进行专项沟通,发现并研究在行为、心理、学习、家庭方面问题较突出的“学困生”,结合家长职业特点和性格特点对这些孩子进行结对帮扶。校家委会副主任王海涛女儿品学兼优,他给自己孩子灌输的理念是“大家共同进步才是真正的成功”。他经常坐到学困生旁边,陪伴听课,课下辅导谈心,摸准学生出问题的原因所在,精准帮扶。他让女儿与学困生结对,两年结对两名同学共同进步。班级家委会代表进行走访,进行家校沟通,加强联系,积极寻求“学困生”家庭配合,切实把“学困生”产生的“土壤”剥离,以有效的防止“学困生”出现反弹。
2、校外延伸拓展帮扶。我校是一所城区学校,自然会有很多优质家长教育资源。在家委会组织协调下,我校优质家长教育资源不断向贫困落后教育地区延伸拓展,实施手拉手精准帮扶。
我市山亭区个别山区教育相对比较落后。我校家委会选择了山亭四十中、白龙湾小学等进行精准帮扶。帮扶内容包括学习用品帮扶、生活物质帮扶;一对一学生学习经验交流帮扶;山区留守儿童心理辅导帮扶等等。在家委会组织下,不定期走进山区开展面对面帮扶活动。
对“学困生”实行定期、不定期的“会诊”制度。根据转化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和现象,及时对“学困生”的转化及心理健康情况进行评估,并根据新情况、新问题,及时地调整工作方法策略,采取更为有效的转化措施。
二 “家长教师实践课堂 励志远足社会课程”让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灵动起来
我校是开发家长资源尝试较早的学校之一。早在2008年,我校就大胆启用有专业特长的家长走进学校,走上讲台,担任“家长教师”,破解学校存在的现实困难。
1.“家长教师”课程是学校教育的富矿。
家长来自于社会的不同层面和不同行业,家长课程融道德教育、历史文化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环保科学教育、创新实践于一体。被邀家长有医生、大学教授、军人、法官、警察、园艺师、技术工人,有书法家、艺术家、设计师、商人。他们来到校园,从多角度、多层面给学生讲解生活中的知识、技能,从自身的积累和工作的实践来告知学生什么是真善美,要学会哪些生存技能和生活技能,如何增强创新意识和创新技能。他们的讲解有耐心,有激情,有关爱,有期望。学生们听得兴趣盎然,激动万分,课堂处处洋溢着精彩,精彩把课堂无限延长。
2.开发“春游、秋游、励志远足”实践活动课程。这是一门以家委会为主导,班主任、老师为协助,学校为指导的社会实践课程。以家委会主任为核心的班级家委会一班人是励志远足实践活动课程的主导力量,发挥着不可替代的推手和策划者、组织者、管理者、协调者的角色作用。
实践证明,开展励志春游、秋游、冬学冬练等励志远足活动课程,不仅可以帮助孩子体能训练,意志培养,情操陶冶,缓解学习压力,同时,它可以让参与者收获健康、快乐、知识、友谊,它是家长的期待,更是孩子的梦想。
三、建设“家长·学生”成长共同体破解家庭教育热点难题
面临课题:如何利用家长资源破解周末及节假日期间学生的学习及成长问题,如何利用家长资源破解有偿家教问题?
一个现实问题:学生的周末及节假日如何渡过?家长工作或务工、务农,孩子交给谁照顾?
枣庄十五中决定建设“家长·学生”成长共同体破解以上问题。
原则上一个班中,以小区为单位,按照“就近组合、自愿组合”原则,同一小区的3-6名同学根据兴趣爱好等组成“学习成长共同体”,这个小组成员每周末在其中一个家庭中集中学习一天或一天半,家长在家做好安排和指导,并起到监督的作用。每个共同体都有严格的规范,有安全制度、学习计划、活动计划。比如,共同阅读一本书,研究一个小课题,集体足球或跳绳活动,实施一小时义务劳动等。
建立完善的活动指导机构。建立“家庭---班级成长小组---教师志愿服务队”三级有效指导体系。
我校各个班级纷纷建立起“家长·学生”成长共同体,虽然组织形式有差别,但最终目的都是实现共同进步。
四、建立“家长进班助学”制度促进家委会全面参与教育
2012年3月我校实施了全体家长进班级“助学助教”制度。组织家长进班听课、陪同并参与学生学习和校园活动。
家长进班助学,亲子同听一节课,激励学生;全程配合老师教育教学行为,激励老师;家长了解课堂、了解孩子,转变家长自己。通过家长“进班助学”制度的建立,实现了家委会住校常态化;保证全体家长参与权实现;授课质量、学习质量大大提高;提高家长志愿者精神,促进社会和谐。
就像我们的家委会主任褚天辰感悟的那样:家长们纷纷走进课堂,走到孩子们身旁,他们的言行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孩子们,大家再不以竞争为手段,而是重新有了“互学互助”的精神,我们的行动告诉了他们,大家都提升,都进步,那已不是简单的成功,而是一种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