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基础教育阶段如何培养创新精神,我想讲五句话:一是重视知识积累,二是提倡理性怀疑,三是强调客观依据,四是鼓励多元思考,五是注重实践检验。
●熟能生巧,熟是经验,巧是创造。把读书和思考结合起来,创造就在其中,把读和想结合起来,再把想和做结合起来,这就是一个人走向成功的秘诀。
我这里着重从基础教育的角度谈培养创新精神的问题。因为,作为高等教育或其他专门教育,可能对创新精神、创新人才的培养还会有其他一些要求,尤其是从用人部门如何培养人才、如何使用人才等方面,还会有其他一些要求。
其实,我们应当意识到,每个人从他有了初步思维能力的时候起,他就具有了想象的能力。因为有了想象这样一种特质,也就随之具有了创新的潜能。因此,创新潜能是普遍存在于每个人的个体之中的。但是,人的个体能不能最终成为创新人才,要看他的创新潜能是不是得到了较好的保护、培育,并且适时地得到了释放。也就是说,这种潜能的培育和释放取决于每个人后天的环境和条件。
有一位哲人说,生命的特性在于创造,儿童好问就是创造力的重要表现。我觉得,我们当老师的重要任务就是要保护好、激励好、引导好、扶持好这种存在于每一个人身上的创造活力,而不是任其窒息、泯灭,更不应当把它扼杀在摇篮里。我在多年前举过一个例子:一个小学的女孩听老师讲,一条蚯蚓把它断成两节以后养在泥土里,这两节最后都能长成蚯蚓。这个小女孩听了以后很好奇,就想试一试。于是,她就挖了一条蚯蚓,弄成两节后放在装满泥土的纸盒子里,把蚯蚓养在窗台上,结果被她妈妈看见了。她妈妈大怒,抓起纸盒子就扔到窗外了,还给了女孩一个耳光。我听了这个故事以后就说,人们总是慨叹中国没有多少科学家,尤其是没有多少女科学家,这不,一巴掌又打掉了一个可能成为女科学家的苗子。其实,这个女孩子身上就有着创新的潜能,但我们现在却要她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教科书,你能指望她成为创新人才吗?
关于基础教育阶段如何培养创新精神,我想讲五句话、六个字。五句话:一是重视知识积累,二是提倡理性怀疑,三是强调客观依据,四是鼓励多元思考,五是注重实践检验。我对这五句话稍作解释。
首先是要重视知识积累。重视知识积累的办法是鼓励引导学生,甚至包括引导教师和干部多读书,读好书。读书的问题是老生常谈,但对于当前还是有现实意义的。现在我们还是感叹于应试倾向严重,学生负担过重,我们还是靠一套教材和众多教辅资料打天下。真正应该看的、有意义的书籍,在很多地方、很多学校、很多家庭还被列为禁书,家长不让看四大名著,在家里看会挨父母批评,甚至打屁股,这怎么行呢?因此,要讲创新就要重视知识的积累,就要鼓励人们多读书,读好书。
提倡理性怀疑也很重要,也很有针对性,最重要的是针对标准化考试。标准化考试老是唯标准答案是从,即使标准答案完全正确,形成这样一种育人模式也是不利的,何况很多标准答案并不一定完全正确。所以李政道讲过一句话:“求学问,需学问,只学答,非学问。”他是提倡要提问题的,我非常赞成。因为,学“问”是思考在其中,学“答”是记忆在其中。所以想要青出于蓝而止于蓝的话,就去学“答”,如果想要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话,那我们还是要提倡学“问”。问从哪里来,问从疑来,所以我们要提倡理性怀疑。理性怀疑是科学思考的起点,不是像文化大革命时期一样提倡怀疑一切,我们应当提倡理性怀疑、有根据地怀疑。
要强调客观依据,重实证,不搞异想天开,不搞主观唯心主义,不提倡疑人偷斧。毛主席曾经号召大家看昆曲《十五贯》,非常之好,昆曲《十五贯》强调的就是重客观依据,重实际调查。
要鼓励多元思考。思考非常重要,思考较之读书是更为重要的事情。我们现在的教育从宏观上看,一个最大的弊端是只重视知识积累,而不重视思考,所以我觉得鼓励多元思考是整个教育事业必须大大加强的一个环节。
要注重实践。毛泽东《实践论》告诉我们,只有实践才能出真知,我们要加强教育过程中的实践环节,从书本中学重要,从实践中学更重要。举两个例子,一个是江西省的兴国县,一个是安徽省的金寨县,这是两个将军县。红军年代,兴国县很多年轻人参军,经过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出了120多位将军;金寨县比兴国县还多,出了130多位将军。他们是在战争中学会战争的。但是解放以后,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这些地方要找一个好的民办教师都难。前后一对比,我们就能够得出一个结论:人才还是从实践当中来的。我们一定要有知识,但是我们一定要把知识用到实践当中去,用实践来检验,在实践检验过程中才会出人才。
这是五句话。六个字,把里面最重要的意思概括出来,就是读书——思考——实践。我们目前这个教育体系,恰恰读书是薄弱环节,思考是薄弱环节,实践也是薄弱环节,这是需要我们大力加强的。熟能生巧,熟是经验,巧是创造。把读书和思考结合起来,创造就在其中,把读和想结合起来,再把想和做结合起来,这就是一个人走向成功的秘诀。
(作者柳斌,原国家教委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