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农村教育的“样板”
――市中区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侧记
市中区孟庄镇大郭庄小学校长赵传军讲起学校几年前的情形,至今仍记忆犹新。
那时,低矮狭窄的校舍、坑坑洼洼的道路、陈旧杂乱的内部设施,曾一度制约着学校的发展,影响到教师的工作和学生的学习情绪。
如今,这里通过危房改造、三亮三改、名校带农校、名校带弱校等战略工程,已建起花园般的新校园,并配置了高标准的教学设施,逐步缩小了与城区学校的差距。而这,只是该区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一个缩影。
短短几年间,全区已建成中小学省级规范化学校18所、市级规范化学校57所,其中农村学校分别为7所、42所。省、市规范化学校比率居全市第一。那么,促使市中农村教育快速发展的原因是什么呢?记者日前来到这里,探寻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根本路径。
政策支持,让均衡发展成为可能
市中区环绕枣庄老市区周围,位置优越,交通便利。按说,镇街农村学校应有“近水楼台先得月”之势。但相对于城区漂亮的楼房来讲,农村破旧的瓦房与之显得极不协调。
教育要发展,农村是关键。针对影响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中存在的这一突出问题,市中区委、区政府提出了“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建设区域性教育中心”的发展目标。围绕这一战略目标,确立了“落实政府责任,优化资源配置,提升队伍素质,提高教育质量与实现有内涵均衡发展”的工作思路。
为此,区里定期召开专题会议研究义务教育工作,先后出台了《关于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巩固发展区域性教育中心的实施意见》、《关于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有关问题的通知》、《关于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文件,将义务教育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在政策上为均衡化发展提供了强有力保障。几大家领导也多次深入学校现场办公,研究解决教育发展困难。
“仅去年一年,区委书记杜永光、区长朱国伟和其他分管领导,就先后40多次到全区中小学校检查指导工作,次数之多为近年来少有。”区教育局局长孙义忠告诉记者,这在充分体现了区委、区政府对教育工作高度重视和支持的同时,也为解决制约教育发展的难题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记者了解到,该区财政把教育投入列为“第一财政预算”,在保证教育经费需要的同时,还将公用经费分配重点向乡镇农村学校,特别是向农村薄弱学校倾斜,为农村学校发展提供经费保证。近年来,全区教育经费投入达4.7亿元,大量资金的投入,有力支撑了全区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
2009年,市中区将危房改造项目、改造薄弱学校作为全区重点和为民办实事工程之一来抓,重点推进校舍安全工程,努力改善农村学校办学条件。先后投入2000多万元,新建校舍1.31万平方米,维修改造校舍1.5万平方米,并对27所学校进行了“三亮三改”。 适度超前发展的要求,进一步优化了农村办学环境,让农村学校和城市学校基本一个样。
花园式的校园、语音教学、多媒体远程教学、微机教学……似乎只有在城区学校才能看到的场景,正呈现在人们眼前。现在,无论走在哪个乡镇,学校都是建得最漂亮、最富有现代气息的地方。
城乡交流,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缩小校际间的差距,实现教育均衡发展,必须想办法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特别是抓好薄弱学校的师资问题。”孙义忠介绍说,他们在加大投入改善农村学校办学条件的同时,提出“走内涵式发展道路”的理念,将工作重点转移到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上来,通过实施“农村教师到城区学校挂职、城乡学校结对帮扶等工程,有力促进了城乡师资水平的均衡发展。
针对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增多、区直学校生源急增的实际和农村学校缺乏骨干教师的现状,大胆提出并开展城乡教师“互学互促双提高”活动,并采取农村教师到城里学校挂职,城区教师到缺编乡镇支教等措施,缩小城乡教育质量的差距。与此同时,该区还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吸引优秀人才到农村任教,并选派教育干部到农村学校任职,鼓励城镇教师到农村任教。从2007年开始,该区每年派出150名左右城乡教师交流任教,选派范围涉及城乡近70所学校。
“之所以推出城乡教师双向交流新举措,目的就是要建立有序交流、合理配置、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中小学教师流动机制,以此推动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区教育局一位负责人介绍说,他们要求城区学校要建立业务对口指导制度,每学期选派不少于3个学科的名师、教学能手、骨干教师等,到对口交流的农村学校定期上示范课、指导课,并举办业务培训或业务讲座,定期参加对口交流学校的教研活动,指导集体备课,并规定每学期每学科不少于3次。
为激励更多的教师投身城乡交流活动,市中区还规定,对完成对口交流工作一年以上、考核鉴定为“称职”及以上等次的教师,在推荐晋升或聘任高一级中小学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先树优时,同等条件下优先申报;城镇中小学教师参评区级以上骨干教师、优秀教师,参评特级教师、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等必须有在农村支教一年以上的经历;区教育局对支教人员每人每月给予100元交通补助。
城乡教师双向交流制度犹如一条鲶鱼,对推动农村薄弱学校发展、实现教育均衡发展,影响更为巨大。为扩大交流成果,该区教育局还组织由特级教师、学科带头人、教学能手、骨干教师等,以讲学、报告会和公开课等形式,到农村学校进行巡回讲学,为农村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提供高水平的培训与发展平台。
“城里来的老师基本功扎实、教学手段新颖,培养出来的学生就是不一样。这一点,从孩子们各方面的表现就可以看出来。”日前,市中区西王庄乡郭里集中心小学校长任思海深有感触地说。
此外,对于薄弱学校的师资队伍建设,市中区还采取了这样几条措施:每年从本科毕业生中招聘优秀人员充实到教师队伍中,优先向薄弱学校倾斜;在校长和教师培训上重点突破,以真抓实干的“硬功夫”打造师资队伍这一“软实力”。
近三年来,该区每年分别拨出60万元专款用于教师培养培训,根据农村中小学校长的实际水平,采取参与式、问题式以及校本研究等多种培训方式,共将1000余名中小学校长和骨干教师进行培训, 帮助他们解决当前农村学校在办学过程中遇到的棘手问题和难点问题,特别是在新课程改革过程中反映出来的突出问题。通过培训,让广大农村中小学校长“开眼界、增见识、换脑筋、长智慧、促思维”,推进城乡教育管理水平均衡发展。
三个带动,全面提升办学质量
随着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需求的不断增长,解决“上好学”的问题逐渐凸显出来。该区教育局一班人深知,学生之所以择校,主要原因是城区学校的特色教育比较发达。为让更多孩子都能接受良好教育,尤其是让农村的孩子也有机会发挥潜质, 2007年,市中区在七次党代会上,提出建设区域性教育中心,把市中打造为优质教育资源密集区的工作目标。围绕推进这一目标,该区实施了“三个带动”。
特色带动。实施了“一校一品”工程,按照“建设一批一流学校、办好一批品牌学校、形成一批特色学校”的发展目标,利用三年左右的时间,推出20个有特色的学校,由区教育局给予一定的资金扶持,指导学校深入推进“精细化”管理,打造有特色的办学模式。现在,区文化路小学的社区教育特色、区实验小学的校园文化特色、区君山路小学的安全管理特色、区回民小学的民族教育特色,不仅展现了教育品牌魅力,而且进一步激发了教育活力,使全区优质教育资源总量不断扩大。
课改带动。该区实施新课程有效课堂教学改革,让每天的一万节课堂都成为有效课堂。2007年11月,“全国新课程有效教学经验交流暨现场观摩会”在市中区举办,全国推广新课程改革经验。枣庄四十一中为龙头的全区初中“学案导学”模式、红旗小学的分组自主合作教学模式、光明路小学的多元智能理论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应用等,受到与会人员的肯定和好评,先后接待来自全国各地的参观学习团队40多批次。
质量带动。牢固确立质量是生命线、生存线、生死线的观念,不断完善学校教学工作目标责任制和实绩考核制,积极推行“一校一章程”的标准化管理,开展多形式的跨校、跨学区、跨乡镇联合教研活动,开展送课下乡活动,定期举办高质量的备课会、调度会和分析会,促进了全区整体教学工作上层次、上水平
2009年,该区以建设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平台作为重要抓手,建成了覆盖城乡学校的市中教育信息网。有24所城乡学校结对组建城乡教育发展共同体, 145名城乡教师开展为期1年的定岗支教。与此同时,他们加强名师、名校、特色优势学科等教学资源开发,教育资源库优秀课件达到1000余件。组织城区13所名校开放优质教学资源,使先进教育理念和优质教学方法影响更多学校、惠及更多孩子。
“通过‘名校带农校’、‘名校带弱校’战略,借助名校的资源优势发展农村学校、改造薄弱学校、扶持新建学校,可以更好地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孙义忠坦言,多项措施既为全区教育注入新鲜“血液”,也拉长了农村教育这块“短板”。
(胡乐彪 张毅 宗明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