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式作业不单单只是回答问题,更重要的是里面设计了很多需要实践、探究的活动,通过引导我们在动手、动脑的同时,从中享受成长的乐趣!”日前,枣庄市立新小学六年级五班的学生魏依依,向记者道出了自己参与学校“1+1”体验式课程的感受。
2008年9月,该校结合原有的特色课程和德育实践活动的经验,分级部、分系列实施了“1+
教学中感知, 学生素养明显提升
美国教育家杜威曾提出“生活即教育”和“在做中学”的教育思想。他所倡导的理念就是:要获得“经验”,就必须与社会、自然有所接触,最好的途径便是体验。
基于这一认识,市立新小学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提出了设置“1+
“经选取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中具有体验特点的内容及整合社会生活知识,并在此基础进行拓展、创新,我们正式设置了‘1+
记者了解到,“1+
为推动“1+
李敬校长告诉记者,结合语文、数学、英语等各学科课程,他们引导教师树立“大作业”观念,对课内外作业进行了重新设计,让学生在参与中提升能力,增长才干。如“无字书”、语文手抄报等,使读、写、画等多种元素有机糅合在一起,让语文作业走上大语文观的轨道;设置的英语手抄报、英语书法、英语贺卡、配图作文等,让学生在动手动脑中动嘴中体会英语语言的魅力;艺术作业方面,则经常举行小泥塑作品、纸艺作品、美术作品、书法作品等作业展览,孩子们在动手制作、相互交流中,不知不觉地提高了审美能力和技巧。
活动中体验,学生心灵得到滋养
“为配合体验式课程的实施,营造体验氛围,我们依据《行为素养序列化实施方案》内容,制作了一系列学校行为文化,并悬挂在教学楼墙壁上。”顺着李校长手指的方向,记者看到楼梯间、走廊内装饰着一幅幅精美的匾牌,每一块突出一个主题,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学生。
在创设氛围的基础上,该校开设学生喜爱的各项活动课程,并实施分级部整体推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从中发展自己的个性特长。如在三年级学生中开展普及太极拳活动,让学生学会健身的同时,进一步弘扬中国传统武术文化;在四年级学生中开展了跳校园体育舞蹈活动,丰富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促进他们各种素养的提高......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该校推出的周程实践作业——《探究·实践·成长》,更是别有匠心、独具特色。记者随手打开一本,只见该作业分年级编写,两周为一个单元,每单元前三题为学校统一命题,第四题则为基本技能题或学生自定作业。既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又注重突出实践性;既做到分层设计,又注意区别学生的年龄和认知特点。学生在完成过程中,个人既要简单记录完成过程进行自我评价,又能得到家长的指导,同时获得家长的评价。
记者了解到,“学生自定作业”作为一种平时很少见的作业创新形式,目前已越来越受到学生的喜爱。因为,它可以真正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根据个人喜好,在完成的过程中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同时,它还能帮助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指导实践,解决自己生活中所面临的实际困难,做到知行统一,提高生存本领。
“在感恩节那天,我按照作业上的要求,先是给父母写了一张感恩卡片,又给他们洗了脚,把他们感动的热泪盈眶。那天,我也觉得自己已经是一名孝顺的好孩子。”六年级二班学生周笑娴在自我评价中表态:“比起父母为我付出的,我的付出还是十分渺小。今后,我要帮他们多做事情。”
此外,该校的“1+
“体验式课程是连接课本和实践的载体,是缩小学生知识和生活距离的‘加速器’,是拉近学校、家庭和社会的距离的‘催化剂’。”六·五班学生家长张莉作出如此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