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已见端倪,这就要求教育不仅在传播科学技术知识方面,而且在发展使人类掌握和利用这些知识的行为方面都应该发挥重大作用。面对新形势,新课程改革已经实施,这就要求我们广大教师自觉思考如何去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对此我有以下几点思考。
一、 首先要更新教学观念。
在传统教学中我们已经习惯了培养“听话的好孩子”,而当今时代的教育必须肩负起培养在知识经济时代能够生存并参与竞争的人才的历史重任,要求学校培养出的人会学习、会做事、会共同生活和会生存的基本能力。因此教师必须从传统教育的圈子跳出来,转变观念。
(一) 树立“学生发展为本”的新理念。
1、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教学不仅要使学生获得知识,形成技能,而且要使学生在智慧、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获得前面和谐的发展。就实现课程的功能而言,就是要“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2、 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学中把学生看成是学习的主体和自我发展的主体,要激励和组织学生参与教学活动过程,创设适宜的教学情景,并提供充分的条件,促使学生尝试、探索、观察、实践,让他们动口、动手、动脑。成为自主的。善于“发现的”学习者。
3、 要注重教会学生学习。
叶圣陶老先生说过:“教是为了不教”,要让学生学会学习,就必须把教法和学法统一起来,发展学生的“元知识”能力,使他们成为“策略的学习者”。要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引导学生搜集、处理和运用信息,用以分析、研究和处理各种问题。
4、要尊重学生差异,因异施教。
学生在经验储备、发展水平和个性特征方面都存在差异,教学应承认和尊重这种差异,视差异为一种资源和特点,采用适当的“调试”的方法和“差异教学”的策略,因异施教。要面向全体学生的实质,就是要面向每一个有差异的学生个体,教学要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尽可能好的发展。
(二) 树立“教师发展为先”的新理念。
1、 转变自己在教学中的角色地位。
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是一种全新的挑战,它要求课堂不在是学生学习的唯一场所,学习内容也不在仅仅是教科书,这就必然导致师生关系的变化。我国传统的师生关系,实际上是一种不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师不仅是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学内容的制定者和学习成绩的评判者,而且是绝对的权威,师生之间不能平等交流、探讨,在这样的师生关系下,学生的创新能力很难得到良好的发展。面对新课改,这就要求教师从知识的权威向平等参与学生的学习转变。从知识的传递向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指导者转变。
2、 教师要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
教师要引导学生实现学习方式的多样化,精心指导学生开展自主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和合作性学习;要创设丰富的教学情景,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要引导学生在“做中学”、在“用中学”,通过各种活动把知识转化为能力。例如,山东的一位教师在进行环境问题教学时,设计了《黄河断流的畅想》一课,他先展示了几个问题:黄河断流的原因是什么?黄河断流带来的影响有哪些?对于黄河断流的现象,我们应如何治理?黄河断流是一种环境问题,除此之外,你还知道与此相关的哪些问题?假如你去参与治理,你将如何去做/显然,这是个探究性问题,在他的指导下,学生在校园网中下栽查到了相关的资料,然后根据自己的理解,做了一些修正或补充,学生们展开了畅所欲言的讨论,教师适时点拨,评价。于是一个个闪耀这创新火花的答案产生了。例如,对水土流失的问题,一位学生谈了自己的治理设想和措施;把水土流失的地方分割开来,承包到人,种草植树,进行绿化。经过网上的查询、交流和相互间的思维碰撞,有效的活跃了学生的思维。
3、 教师要积极改变自己的教学策略。
教师的教学策略要由重知识传授向重潜能开发和促进发展转变,由教师的“教”向重学生的“学”转变,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例如,我在设计“学校保护”这一法律知识的时候,利用了《今日说法》的一个例子:
某中学初二学生王某下课后,跑步准备到楼下去打球,不幸被防道门门槛拌倒,摔到对面的台阶而受伤。花去治疗费10000元,事后双方就问题协商,争论未果,最后王某的家长一纸诉状将学校告上法庭。对此我设计了几个问题让学生自己来完成:虚线部分指的是什么问题?到底谁来为王某的受伤来负责?如果你是法官将如何判决?你认为如何才能避免此类事件再次发生?通过这一事例你有何感想?通过学生自己的讨论、辩论和教师的引导,不仅很好地掌握了教材内容,而且还拓展出了许多社会实际问题和相应的法律知识。例如:有的学生提出如果学生和学校都上了保险,就会把双方都不愿意看到的经济损失尽量减少。
4、 教师要进一步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要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这就要求教师从个体走向合作,从局限教科书到关注学科前沿和学科交叉,除了专业知识外,还应当涉猎科学、艺术等领域;教师应懂得一般科研程序和方法,知道去哪里搜集相关资料,怎样做实验并进行统计和整理,并能指导学生有科学的语言,有条理的表达自己的观点;面对新的课程内容和结构,教师的角色也相应的发生变化,教师在备课中的出发点已不再是教材,而是学生和学习的过程,包括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教师能提供什么样的帮助,教师怎样才能有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也就是说,教师要注重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拓宽知识面,适应课程综合化的要求,要增强课程整合和课程开发的能力,要善于把信息技术和学科教学有机结合起来,教师还要学会寻求和利用各种教学信息,加强同事之间的协调合作,善于分享别人的经验,
二、 师应改变教学方式。
教师的教学观念变化了,并不等于课堂教学就面貌一新。不久前,一位课改专家在某实验区听了100节课,虽然有三分之一的教师观念发生了变化,但教学模式未改变,由此不难看出,教育改革最大的难点是课堂教学,是教学方式的转变。这就要求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努力。
1、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必须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教学是一种对话,一种沟通,是合作、共建,是以教促学,是互教互学。传统的教学“教”与“学”脱节,教决定学,我怎么教,你怎么学,我教多少,你学多少,我不教,你不能学,教师对学生是支配、控制和管理,教师是绝对的权威,是居高临下的,师生关系经常处于对立和冲突之中。所以,要改变师生关系,教师必须放下架子,走下讲台,与学生做朋;,要敢于向学生学习,与学生共同探究知识,使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和蔼可亲,师生的平等;要有儿童意识,一切为了儿童的发展,一切为了儿童的学习。只有这样,才能通过交往建立起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增强对学习的重视,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的综合素质不断提高,从而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2、 教师要帮助学生自己建构知识。
传统教法只注重教师怎么教,而忽视了对学生学习方式的研究,只满足于学生获得了较高的分数,而忽视了学生是通过什么样的方法和过程获取知识的。多少年来,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下,这个过程被大量的习题训练取代了,被教师的讲授剥夺了。我们应该明确,学习过程是新旧知识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别人无法替代的。这就要求我们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方法,看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是否学会与同伴交往,合作探究问题,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情感和态度,促进人格的健康发展,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少“讲”,学生多“想”。教师应当考虑的是,在某一个知识方面,学生已经积累了哪些生活经验,现实生活中哪些经验可以作为本次教学的铺垫,让学生从事哪些实践活动可以活化对这些知识的掌握等待。要给学生以时间和空间去操作、观察、猜想、探索、归纳、类比、质疑。。。。。。而如果向学生预示解决问题的方法乃至结论,将有碍于学生积极的思维,有碍于学生自己建构知识。
3、 教师要创造性的使用教材。
实现课堂教学改革的根本突破,关键是教师要使用新的教学方法,在新理念的指导下创造性似的使用教材。新编教材为作者、编者、教师、学生之间共同对话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它是一个开放的系统。这就对教师的主动性、创造性提出了新的挑战,因为,教材无论如何更新,总是跟不上时代的发展,而教师智慧的发挥,知识的不断更新,对教材的不断拓展与补充、创新,才能使教材显示出它的生机与活力。因此,教师要转变自己的角色,明确教师不是课程被动的执行者,而是课程的积极促进者、发展者,教师凭自己的学识、经验和个性来分析处理教材应是新课改的一个新亮点。
4、 教师要指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体验性学习。
系列化、分层次、多侧面的探究性活动,是新编教材最突出的一个亮点。有些教材的知识点很少,以活动性、实践性为主,如果按原来的老办法来教,不设计活动,一本书很快就讲完了。新教材有许多章节都需要学生的情感体验,如果没有活动,这些目标就落实不了。因此我们要特别强调学生探求新知识的经历和获得新知识的体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创设一定的情景,有丰富多彩的亲历活动充实教学过程,让探究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注意对学生进行发散性问题的训练,鼓励总是大胆猜想,对一个问题的结果做多种假设和预测,指导学生自己得出结论,教师不要把自己的意见强加给学生。
5、 教师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通过一系列问题的解决进行学习。
我们知道,传统课堂教学的问题在于没有使学生形成问题意识,学生学而无惑,不会质疑,甚至有的教师碍于自己的面子,怕出丑,不许学生提问题,更不许学生提与教师的观点及教材结论相悖的意见,即使有时教师出了错误,学生也不敢提出来,创造精神也就无从谈起。而新课改强调的是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课堂充满问题,给学生留下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堂教学中首先要解决学生开口的问题,让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所思、所想、所疑,学生说的对不对,好不好不要计较,首先要敢于开口。关键是创造提问的环境,让孩子们意识到他们能提问、可以提问、有权利提问,使学习的过程变成学生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我们可以采用“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或“以项目为中心的学习”的方法,通过设计真实、复杂、具有挑战性的开放的问题情景,引导学生参与探究、思考,让通过一系列问题的解决来进行学习。鼓励学生自主学习,为学生提供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机会,让学生自己去运用和整合不同学科的知识,从而学生小学习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这样还可以为教师提供和学生、家长、社会团体及社会建立合作,共同交流和讨论的机会。
6、 教师要改变教学评价标准。
在转变教育观念,加强创新教育的同时,教师还要相应的改革教学的评价方法,要加强创新教育评价,以次来引导学生创造性的学。传统教学评价偏向以课本知识为唯一标准,往往要求十分细碎,偏重速度和熟练,很少鼓励创造。为了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学生评价要鼓励专长,鼓励拔尖,鼓励创新,在日常的学习和测试中,要提倡解题思路有创新,学习方法有创新,参加实践活动有创新,教师在讲评试卷和作业时,要对有创新的学生提出表扬,使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形成班风乃至校风,并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
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因此课堂教学改革是一场更持久,更复杂的攻坚战,只有真正改变教师多年来习以为常的教学方式,才能稳健地推进课程改革。
要实现新课改提出的要求,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取得明显成效的,它需要长期有意识的逐步探索和积累。它是一个系统过程,在教学中必须循序渐进,长期坚持,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探索,不断取长补短,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使每个学生的发展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现教师的人生价值,也只有这样,才能胜任新课程改革提出的要求。
(山西省平定县城关中学 李玉林 王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