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层干部竞争上岗 职务聘任可高可低
本报讯 学校干部从委任制到竞争上岗,教师从不愿上课到争抢着上课,职务聘任从低职高聘到高职低聘,工资从吃“大锅饭”到浮动发放,工作岗位从“铁饭碗”到全面推行聘用制度……随着最近教师职称评定由从以前的看文章、比证书,向深入课堂听课、学生满意度等测评、教学实绩考核、教育理论考试的转变,枣庄市教育局自暑假以来启动的这一连串人事制度改革,不仅大大提高了市直学校干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而且也使他们渐渐进入良好的工作状态。改革,为市教育局直属学校教师队伍注入新鲜“血液”。
为解决近几年市直学校一部分教师工作积极性、主动性较差等问题,完善教师队伍管理制度,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市教育局党委决心采取强有力的措施改变现状。
今年暑假期间,市教育局出台了做好2007年度中小学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文件,规定中层以上干部职位一律实行竞争上岗,教师实行聘用制,职务上则实行低职高聘、高职低聘。由于不少学校都是首次在干部队伍建设上进行的一次重大改革实践,风险和难度可想而知。同时,也有不少人担心,此项工作运作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中层以上干部队伍的稳定和学校的整体工作。为此,市直各学校制定了公开透明、可操作性强的实施方案,让全体教职工和有意参加竞聘者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有理可据。经过一个多月的准备,各校按期举行了竞聘演讲和民主测评,接受专家、评委、教职工的“检阅”,做到了当场公布成绩。
据了解,透过公开报名、平等竞争、择优聘任的形式,在此次中层干部、副校长竞争上岗中,市教育局直属学校共有93人报名参与竞争,3名原中层干部落选,80人走上中层以上管理岗位。其中,有33人为新竞争上岗者。此外,还有73名教职工内退休息。
年龄小、学历高是这些干部最显著的特点。年仅34岁的枣庄师范附小原德育主任邵明,通过竞争成为目前市直学校最年轻的副校长。在谈及自己的感受时,他说:“要不是改革,真不敢相信能这么快进入校级领导班子。自己只有努力工作,干出样子,才能不辜负教师们的信任”。
一所学校要想得到充分的发展,必须用制度来规范管理,用制度来约束行为。为此,市教育局直属学校从改革教师工资制度入手,在教职工中实行岗位等级工资制。岗位等级工资由学校全额补贴,每月在对全体教职工进行考勤、考量(工作量)、以及师德和绩效评价的基础上,确定教师的等级工资,每月随固定工资一起发放。与此同时,各学校还对所有教职工实行全员聘用制,公布每个岗位的职责和工作量,定岗定员,因事设岗。市直学校缺额教师要面向全国从高校毕业生中择优考选,现有的代课教师将逐步进行清退。
在人事制度改革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枣庄十五中实行的低职高聘、高职低聘制度。改革引入了竞争机制和激励机制,让教师们普遍有了危机感、压力感和紧迫感。不干就要被淘汰,干好了收入就多,教师责任心也普遍增强。
刘英山老师是该校低职高聘制度的最大受益者。他的职务职称虽然低一级,却能享受到高一级的待遇,每月可以多拿80元钱。对此,他非常满意,也不难看出干劲十足。
相反,高职低聘的做法也让教师们心服口服。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教师对笔者说:“尽管我以前拿高工资,但现在从一线教师选择到教辅行政岗位,学校降低待遇也是应该的。”
“职务、职称虽然低,但只要有能力、成绩高、贡献大,照样可以拿到高工资;虽然以前的职务、职称很高,但能力一般,成绩平平,也只能享受低待遇。”枣庄十五中校长张立栋说,从“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到“干多干少有体现,干好干孬有区别”,教师的观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这一举措,大大调动了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使学校焕发出前所未有的勃勃生机。
机制出和谐,竞争出活力,活力出成绩。合理的机制也使广大干部、教师进入了一个良好的工作状态,从而促进了学校工作水平的整体提升。(乐文 金殿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