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亭系农业区,区委、区政府历届领导班子高度重视农村教育工作,逐步完善“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大力促进农村教育均衡发展。
一是逐步完善“以县为主”教师工资发放体制,农村教师工资待遇不断提高。自2003年始,山亭区委、区政府果断决策,将农村教师工资上划,统一纳入区财政统筹,使全区农村教师工资发放实现了“三统一”,即统一时间、统一标准、统一由区财政通过银行直接拨到个人帐户,保证了广大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的及时发放,较好地解决了教师工资拖欠问题。同时,逐年提高农村教师工资发放标准。2003年,全区农村教师月平均工资458元,到2008年经过11次调整后,全区农村教师月平均工资已达1790元。农村教师的基本工资已经与城市教师拉平,全部办理了养老保险,也享受到了住房津贴,极大地调动了农村教师工作的积极性。
二是不断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显著改善。针对全区中小学不同程度地存在校舍危房,区委、区政府下大决心在全区范围内启动了学校校舍危房改造工程,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改善办学条件。2003年以来,全区共投入资金7000余万元,拆除D级危房8万多平方,维修B、C级校舍26000平方米,新建校舍13万平方米,彻底消除了排查鉴定出的D级危房,新建教学楼92幢,全区学校楼房化达到95%。利用2005、2006两年,累计投资300万元实施了“课桌新、板凳新、讲桌新”的“三新工程”,结束了学生自带课桌凳上学的历史。2007年以来,又重点实施了校舍维修改造项目工程,累计投资2623万元,维修改造学校25处,新建改造面积38976平方米,新建楼房20幢。累计投入170余万元,实施了11所农村中小学的“灯亮、黑板亮、墙壁亮、改旱厕、改食堂、改宿舍”“三亮三改”工程,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实施了内部设施配套建设和校园升级达标创建工程,积极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2007年以来,投资398万余元,实施了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为163所中小学或设学点建立了远程教育网络;投资2271万元,实施了农村中小学教学仪器更新工程,中小学累计完成了涉及1688652件的教学仪器更新任务。2003年以来,投资近3000万元为学校配备了现代化教学设备,充实了音、体 、美、实验器材和图书等内部设施,优化了教学手段,提高了教学效益。成功创建省级规范化学校3所,市级规范化学校32所,区级规范化学校80所,大大提升了全区的办学层次。
三是实施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工程,教育资源得到全面优化整合。针对全区人口多、地域广,学校布点分散,多数规模小,资源利用率低,规模管理效益不高,制约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的实际,山亭区积极实施了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工程,全区共合并撤消农村中小学137所,改扩建62所,异地新建38所。由最初的280多所,整合到现在的143所,使农村中小学的教育资源得到充分整合和有效利用。其中,2008年力度最大,效果最好。年内已经完成撤并中小学31所,新建小学2所的任务。其中,撤消初中5所,撤并小学26所。
四是全面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努力夯实育人基础。坚持每年选拔一定数量的师范类优秀大中专毕业生充实到农村中小学,充实教育队伍,改善农村教师队伍结构。大力推行校长竞聘制、教职工聘任制、岗位目标责任制和教师工资绩效制等“四制”改革,建立“能者上、庸者下、多劳多得、优劳优酬”的激励竞争机制,充分调动广大农村教师的工作干劲和热情。实施了农村中小学素质提高培训工程,大力推行校本研训,定期选派骨干教师参加各级各类培训,利用寒暑假进行师德和学科知识培训,大大提高了他们的思想和业务素质。大力实施“三名”工程,有步骤地组织“新课程达标课”验收,深化“青蓝工程”,坚持“四项评优”机制,开展“十佳名星教师”、“十佳师德标兵”、“十佳校长”评选活动,积极培养合理人才梯次结构;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教研活动和各类学科评优、竞赛等活动,促进教师的专业快速成长,农村教师整体水平显著提高。
五是全面落实教育普惠政策,努力促进教育公平。山亭区积极筹措资金开展减免救助活动,形成了奖、助、补、减、免多措并举,政府统筹与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助学济困机制,保障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仅2007年以来,全区累计投入资金3952万元,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除了杂费,免费提供了教科书,使120376人次受益,为贫困家庭寄宿生提供生活补助2000人次;投入资金252.4万元,实施了高中和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政府助学金制度,使高中和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3892人次受益,促进了教育公平。
(陈 超 陈祥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