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山东省教育年度十大创新人物获得者、枣庄市第十五中学校长张立栋
这些年来,枣庄十五中这棵跻身齐鲁教育园地的“奇葩”,吸引着众多的家长和学生。如果把枣庄十五中比做一艘“快艇”,那么他的管理者就是一位勇敢的“掌舵人”。而这位“掌门人”就是刚刚获得“山东省2008年度教育十大创新校长”的张立栋。那么,不妨让我们走近张立栋,去采撷他管理历程的精彩片断,去追寻他创新管理理念的足迹,一起感知他那富有魅力的教育管理艺术。
“用制度管人,大家心悦诚服”
1999年,36岁的张立栋受命担任枣庄十五中校长。面对领导信任、家长的期盼,张立栋深感肩头担子重。
上任伊始,早上他每天7点准时到校,各个角落视察一遍,见到不好的事情立即严肃处理。而晚上,却常常是回家最晚的一个。用传达室人员的话说,张校长“没有节假日,也没有寒暑假。如果外出,回来后不管多晚,也总要先到学校转一遍然后才回家。”
与此同时,他深入到各个部门了解情况,倾听师生心声。在广泛听取教职工意见、反复论证的基础上,,使学校各方面的工作都“有章可循”。张立栋常说:“以人管人,累死人;以制度管人,众人心悦诚服。”
仅仅有了规章制度还不行。张校长认为,“更重要的是抓落实,否则规章制度再多也没用。”为保证各项规章制度不打折扣地落到实处,他把“从严管理”摆在突出的位置,建立了强有力的指挥系统、执行系统和检查反馈系统。在十五中,只要有制度就有检查,有检查就有评比,并把平时的各种检查结果纳入对教职工、班级乃至学生的量化评比中,作为教职工评优、晋级、结构工资分档和学生评优秀干部、三好生的重要依据。
这一系列的严格管理,带来学校崭新的面貌。走进学校大门,孩子们就知道该怎么做人了。”一位家长说:“把孩子送进十五中,我们心里感觉很踏实。”
“要当好校长,首先要当好老师”
张立栋认为,称职的校长必须务本求实,而不能舍本逐末。他所说的“务本”就是强调校长必须把教学当作头等大事来抓,将之摆在学校一切工作的中心位置。
枣庄十五中办公室主任梁健告诉笔者,每天到学校后,如果没有特殊的事,张校长第一、二节课就去听课,而且不分年级、科目,多年来从未间断。
对此,张立栋的解释是:作为校长,对一线不熟悉不行,只听汇报也不行,要了解学校教育教学的真实情况,必须到一线去。
特别是张校长的推门听课,刚开始让很多老师感到紧张。张立栋对他们说:“我们要办名校、老师要成为名师,如果上课紧张,以后怎么面对别的听课者?”
为了培养老师们的心理素质,他定期邀请教育专家来校作学术报告,积极为教师搭建施展才华的平台,把专业培训当作最好的“福利”。慢慢地,老师们习惯了,教育教学水平也在悄悄地提高。
其实,做老师时,张立栋的语文课讲得非常精彩。在他的履历中,曾获得省、市优质课比赛的一等奖。因此,在评课中,他也最有发言权。
“张校长听课可不是走过场、摆花架子,而是认真地做记录、思考,下课后还要和上课教师深入交流,提出自己的建议,有时还会就某个问题和上课教师展开激烈的争论。语文教师商宗伟告诉笔者。
通过听课,张校长对每个教师的教学情况都了如指掌,既能及时发现并推广先进的教学经验,又能迅速解决教学中存在的各种问题。 渐渐地,老师们的理念有了大变化,“只有差异,没有差生,哪怕只有百分之一的希望,也要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这样的观点老师们都能接受。而在课堂上,学生们也动了起来,教学效率明显提高。
“名师可带动一个学科,更可以带动一支队伍”
“名牌学校应该是个性化学校,既要有一套符合教育管理规律,又要有切合本校实际的独具特色的管理办法。枣庄十五中如果按常规的办学,学校未来长远的发展动力是不足的,要让学校实现可持续发展,我们必须创新学校管理模式,发挥品牌效应,坚持走出名师、办名校、铸品牌的办学之路。”张立栋校长对学校的未来发展充满了希望。
基于这一认识,张立栋实施了“名师工程”,努力造就一代名师。
2002年,学校制定了“名师培养计划”,来推动“名校培养名师,名师铸就名校”战略的实施。
首先是“请进来”,学校不惜用重金请来专家、名师为教师们“洗脑充电”。这样学习一段时间之后,张立栋又组织老师们“走出去”,到北京、上海、济南、青岛等知名学校“取经”,接受全新的教育思想。
学校花在这上面的钱有多少,张立栋没有详细统计过。不过,他说:“这是学校花钱最多的地方,但一点儿也‘不心疼’。
他借鉴海尔管理模式,实施了“细、严、实、精、新、特”的管理,并将制度管理与情感管理有机结合,形成了“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岗位竞争格局,大大激发了学校发展的内在活力。在教师评价方面,采取教学成绩和常规检查、学生评教、家长评议等方面相结合的多元化评价办法,并坚持政策倾斜,充分挖掘教师潜能,激励教师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创造性的开展工作,有力地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建立名师工作室,选拔名师人选,是张立栋打造名师的又一特色。学校制定了《枣庄十五中名师评选办法》,由齐鲁名师张华清负责,从骨干教师中选拔一批工作室成员,通过名师论坛、学术沙龙、同课异构等形式,加大教师培养力度。同时,每学年都开展“校级名师”、“教坛新秀”和“明日之星”的评选,为青年教师搭建展示个性的舞台。
目前,学校培养了齐鲁名师张华清、山东省教学能手高先君、张玮、张真、山东省特级教师高思荣等一批在省市内外有一定知名度的教师,为学校的“二次创业”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
“用科研抢占学校未来发展的先机和制高点”
“校长自身不进步,教师就可能被束缚;教师自身不进步,学生就可能被束缚。”这是张立栋校长经常对全校干部、教师讲的一句话。
在这方面,张立栋校长身体力行,率先垂范,他不仅带头读书,还带头搞科研。2000年,他提出的“新课程标准下‘分层—目标—自主’学习实验”课题,涵盖了教学方式、学习方法、现代化教学手段管理等多方面的内容,被确定为国家重点课题,从2001年开题,历经 5年的艰辛研究、探索, 2006年通过了专家组的验收。专家组对课题的研究过程和取得的成果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几年来,他主持立项并承担研究的国家、省、市级课题就有12项,很多研究成果不但在理论上取得了突破,在实践上也具有极大的应用价值。撰写的《巧施管理,提高办学水平》、《提升校长管理理念,规范学校管理工作》、《打造名师工程,奠定课改基础》、《开展科学考察活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加强校本研训,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50多篇论文分别在《中国教育报》、《现代教育导报》、《山东教科研》等报刊杂志上发表。2002年,他应邀参加了CCTV《当代教育-校长访谈》栏目,接受了“创新教育-‘放飞’孩子”为话题的专访并面向全国播放。
在张立栋校长的推动下,学校加强了教科室建设,成立了中心教研组,形成了枣庄十五中“人人有课题,课课是研究”的浓厚科研氛围。通过开展“茶馆”式教研、 “同伴互助”式教研等教研活动,有力地促进了教学、教研和科研水平。目前,学校承担的国家级、省级重点实验课题有30多项,教师每年在各类学术刊物上发表的论文有200余篇。
学校的科研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被评为山东省教育科学研究所重点研究基地、山东省校本教研实验学校。
“通过科研,使干部、教师能及时掌握先进的教育管理和教学理论,抢占学校未来发展的先机和制高点,并应用到自己的管理和教学实践中。这是保持学校强有力的竞争态势的重要因素。”尝到了科研甜头的张立栋说。
“学校一切发展的落脚点都是学生”
适合学生的教育才是真正的素质教育,素质教育就是要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基。对此,张立栋校长坚信不疑。如今,“尊重赏识,情满校园”已经成为枣庄十五中德育工作永恒的主题。
提出“德育生活化”理念,开展德育生活化教育实验研究,让学生从日常生活的点滴小事中进行自我塑造,完善品格,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为此,张立栋为学生制定了德育生活化作业,创作了《枣庄十五中学生人文素质及品格塑造生活作业》和《学生成长手册》。开展了每日自励、自醒,自我教育活动,并设立班级“特别班干"(校长联络员、矛盾调解员、安全监督员、文明行为检查员等),让人人成为班级管理员。同时,改革学生评价机制,以等级综合性制评价取代分数量化评价,增设学生奖项,期末开展文明礼仪标兵、优秀管理员、希望之星等评选,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搭建综合实践教育平台,建设了五大校外活动基地。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有台儿庄大战纪念馆和铁道游击队纪念;国防教育基地有北庄部队、付庄部队;科普教育基地有济南科技馆、熊耳山国家地质公园;尊老爱幼基地有市中区福利院;法制教育基地有枣庄监狱等。并在校内组建了“少年学院”,即少年科学院、少年文学院、少年军事学院等学生社团,中学生心理咨询室、校园广播站、校报记者团、百灵艺术团和校园互联网的建设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为学生搭建了自我发展的平台
创新型德育活动,彰显德育特色。张立栋制定了《枣庄十五综合实践活动实施方案》,并开展了英模人物、英模事迹进校园,让感动人物、感动事迹进校园等“名人进校园”活动,两周一次的“德育生活课---家长进课堂”活动使课内、课外的德育达到有机结合。此外,让校园充满了勃勃生机,做到活动育人,他们还积极开展“红五月”歌咏比赛、金秋艺术节、科技节、校园诗歌节、读书节、球艺节等活动,收到很好的效果。学校也被评为“全国综合实践活动先进学校”。
如今,每当人们走进枣庄十五中时,都会被那浓浓的育人氛围所包围、所感染,被那琳琅满目的奖杯、奖牌所吸引:全国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全国小公民道德教育示范学校、“全国综合实践活动先进学校”、首批山东省规范化学校和教学工作示范校、山东省素质教育示范校等数十项称号;学校办学经验曾在国家、省、市多家媒体进行专题报道,被《中国教育报》评为“中国名校600家”。而他个人也先后获得国家级骨干校长培训对象、山东省特级教师、山东省富民兴鲁劳动奖章、枣庄市十大杰出青年、枣庄市突出贡献青年专家、枣庄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等荣誉。(胡乐彪 梁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