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育中的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在课堂教学,要发扬课堂中学生的主动精神、自主意识,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参与学习。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巧妙的运用电教手段,是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思维活动、提高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
一、创设情境,入景动情
小学语文第四册《公鸡的脸红了》一文中,公鸡在它的朋友需要帮助时,很不礼貌地拒绝了;而当它的屋顶被大风刮跑后,邻居们热情地帮助抢修,公鸡想起自己平时的表现,脸红了。为了帮学生体会公鸡的冷漠、以及它得到朋友们的热情帮助后后悔、惭愧的心理,从而领悟朋友间应该互相关心、互相帮助这一主题,在这段教学中,可以先播放一段无声的录像,展示公鸡傲慢待友的故事情节以及风雨交加的晚上,公鸡急得又叫又跳,朋友们从四面八方赶来,冒雨为公鸡抢修屋顶的场面,让学生看图想象(公鸡会急得怎样叫,朋友们又会怎样进行安慰,得到帮助后的公鸡会怎样想……),并给画面配解说词(说说朋友们是怎样齐心协力地帮助公鸡的)。在动人的情节中,学生通过看、想、说、比,入真情于动景,有了观察的兴趣,自然也容易展开丰富的联想,从而说得生动、比得细致,深入地理解课文的主旨。
二、激发兴趣,观察感知
“百闻不如一见”,大量的感性材料,使孩子们有身临其境之感,通过观察,引发了学习兴趣,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如:教学《小蝌蚪找妈妈》一课,可以利用电视录像将小蝌蚪找妈妈的过程展示于学生面前,使学生对小蝌蚪的变化有一个整体了解。然后将录像片中蝌蚪变化的几个阶段的曲型图片制作成教学软件,利用电脑多媒体,将蝌蝌身体变化过程分步展示于一个画面,学生就能如身临其境般在课堂中理解蝌蚪长成青蛙的过程。
三、突破难点,品词品句
低年级阅读教学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有些知识,教师用几句教学语言很难表达清楚。为了突破这些难点,利用电教媒体,就能大大减少教学时间,而且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中获取知识,掌握本领。如《司马光》第三自然段中的一个“一不小心”用语言解释显得不形象,用CAI演示学生马上就明白了,读此段内容的时候自然就能读出急切、意外的语气。本课的重难点是要让学生懂得司马光是个遇事不慌、聪明勇敢的孩子。为突破这一重难点,可以利用CAI的情景展示,进行对比教学。针对第四段内容可以放一段孩子面对突发事情慌乱一团的情景动画,让学生观看后再找出与画面有关的段落读一读;然后让学生指出“别的小朋友”是画面中的哪些小朋友,再问:他们怎么啦?“慌”是什么意思?他们慌成什么样儿了?他们为什么会这样?司马光在他们当中吗?这样提问,一步一步地烘托出司马光的表现。此时,就可以让学生自己找第几自然段是写司马光的,学生找到后,指名上台,学司马光的所作所为,接着再利用生动的动画来理解“没有慌”、“举”、“砸”等词语,并不失时机地让学生对照图画把文中表示司马光动作的词找出来,打上点,这时再问“举”说明什么?“使劲砸”说明什么?“几下子就砸破了”又说明什么?学生的回答就显得既轻松又愉快了。解决疑难问题后就不难读出应有的心情和语气了,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展开讨论:通过对比,你觉得司马光是个怎样的孩子?于是,效果在孩子们你一言我一语中实现了,课文的重、难点也就较轻松地突破了。
(峄城区榴园镇颜村小学 王建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