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成教育就是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它往往从行为训练入手,综合多种教育方法,全面提高学生的知、情、意、行,最终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小学阶段是进行养成教育的最佳时期,对小学生进行养成教育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何开展养成教育?如何让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习惯?需要变单项教育为综合教育,将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与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品德测评工作有机结合起来,进一步优化教育方法,逐步形成良好的教育氛围。
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由知到行,形成正确的行为品德,需要从道德认知出发。思想品德课是提高学生道德认知、激发道德情感和行为动机的重要阵地。它较为系统、生动地传授日常行为规范伦理,教育内容针对少儿的身心特点;它与《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要求相一致。思想品德课教学对小学生进行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习惯观念教育,把握“纲”的目标,结合“规”的要求,通过“本”的范例,从“知道一个故事,悟一个道理,练一个行为”,让学生从原有道德认知基础出发,经过学习逐渐发展而产生新的认知水平,以此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教学中充分注意渗透情感、激发动机、创设情境,通过小品、故事、谈话等创设良好氛围,让学生懂得应该做什么、怎样去做、为什么这样做,并从感情上产生道德行为的意向,萌发正确的行为动机。在指导学生行为的教学过程中,“知”与“行”结合,“情”和“意”融洽,不断诱导学生的良好行为动机,在小学生幼稚的心灵中播下文明行为的种子。
中华传统美德是行为规范养成教育的重要载体。因而,有必要将日常行为规范教育与中华优秀传统美德教育结合起来。中华传统美德中的“自强不息、发愤忘食、勤劳俭朴、尊老敬贤、诚实守信”,与当今学生道德规范相一致。学校德育工作应将传统美德教育落到实处,给中华传统美德赋予新的生命力,学生在学习传统美德、吸收精华养料、提高认知水平的过程中,能内化为信心和活力。根据学生在儿童、青少年阶段的身心特点、认知能力和社会对人的道德素质要求,还应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形象教育,既陶冶其情操又开阔其视野。例如:用《东方小故事》中活生生的形象向学生宣传中华传统美德故事,对学生有很强的影响力。《新三字经》融合古今美德典范,以琅琅上口的《新三字经》为歌,可以将人们的社会生活规范化,尤其对学生更具有吸引力,具有很强的教育性。
以品德测评为抓手,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也是学校德育管理过程中的重要一环。品德测评发挥了对学生行为品德教育和管理的功能,能促进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品德测评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校德育活动,在良好的氛围中倡导良好的品德行为形成,将学校教育要求内化为学生自我需求。行为规范的养成是一个渐进过程,学生要在自评、互评的基础上互相交流、学习、帮助、提高。教育效果的信息反馈使教育得到了评价。品德测评有助于克服品德评语的简单化、概念化,便于教师对学生作出客观、全面的评价。品德测评为评选优秀学生提供依据,并促进学生思想品德的提高和文明习惯的养成。
(滕州市姜屯镇大彦学校 张 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