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是当过老师、从事过中小学教育的人都会发现一个现象:在一个班级或一个学校,总会有一批困难生,他们的共同特点是学习成绩差,综合表现落后,甚至妨碍教学秩序。对于这样的学生,大部分老师的做法是严厉管束、批评教育,不断地把家长叫到学校里来,让家长予以配合,希望能改变学生的学习和行为,但是往往收效不大,失望之余,就干脆放弃这部分学生,任其自然发展。
笔者认为,对于“困难生”需要有正确的认识,并采取相应的正确方法来对待,不能一概而论。困难生从总体上讲,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一切正常,只是贪玩懒散,不爱学习,对学习没兴趣的学生;一类是行为异常的学生。对于第一类,教师与家长联手共同批评教育,并采取一定的方式和方法予以约束,会收到比较好的效果。但对第二类就很难奏效,甚至完全无效。而这一类在“困难生”中还占有不小的比例。行为异常,也叫精神异常、情绪障碍,这种学生一般是患有孤独症、自闭症或多动症等先天性精神疾病,导致行为异常。而“行为异常学生”或情绪障碍学生则是指学生因有问题行为而导致其社会适应的困难,尤其是由于问题行为发生的频率和严重性,妨碍了班级的正常教学活动,学生因此不能在普通教学环境下进行有效的学习。
比如笔者曾经带过一个班,班中有一名学生,学习成绩很差,经常坐在座位上发呆、莫名奇妙地大笑或尖叫,弄得教师和同学都莫名奇妙,扰乱课堂秩序,后来都说他有“神经病”。老师多方劝导、教育,把他的家长叫来询问,都无效果。有的代课老师为了不耽误教学和影响其他学生上课,就让他到门外站着,但他依然如故。后来家长带他去做了检查和测试,才知道这名学生是一名严重孤独症和自闭症患者。
所以,老师要平时注意对“困难生”多作仔细地观察,找出他们“差”的原因,有针对性地教育。特别是对于行为异常的学生,需要特殊教育的帮助,需要用行为矫正或心理治疗的方法来帮助他恢复正常行为。如果仅凭单纯的普通教育手段,基本上难以奏效。
(峄城区阴平镇中学 冯永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