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如能施用“放”与“收”,会收到较好的效果。笔者结合自身实践,浅谈一下体会。
一、适度“放”,不可放任自流。教学实践中我们常常遇到这样的现象:有的学生在教师引领下,探究情况良好;可一旦独立操作却错误频频;而这时只要教师稍加点拨,又能准确无误地完成。究其原因,是学生由于认知水平的限制,思维和操作常处于一种无序状态,此时,教师的引导犹如迷雾中的导航灯,不可或缺。
针对学生首次接触的测算问题,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不仅要给学生应有的帮助和指导,还要适度放一放,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二、适时“收”,不可草草收场。在大量杂乱无章的数据面前,学生除了意识到“测量得不准确”,更多的也只能是漫无边际的胡乱猜想,不仅毫无意义,也不利于他们科学精神的培养,致使有的学生甚至对测量法产生了怀疑态度。教师的这种引导是苍白无力的,也是弊多利少的。当学生的测量误差出乎教师的预设时,由于教学机动性的缺乏,教师没有及时进行教学调整,而是按部就班,示范教学后,匆匆小结:在测量过程中,由于存在一定的误差,测量的结果通常为180°左右。这样草草收场,使学生的探究过程黯然失色,毫无意义。
三、“放”与“收”要高度融合。《数学课程标准》强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此时教师的“放”不仅让学生经历了知识形成的过程,更让学生体会到了合作的乐趣、成功的喜悦。这样不但有利于学生在自主探究中理解和掌握知识技能、思想方法,获取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而且有助于教师转变教学观念,充分调动与发挥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能动作用。
(市中区实验小学 刘看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