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市普通高中学分认定及高二课程
实施情况检查通报
各区(市)教育局、各高中学校:
为进一步加强对学分认定工作及高二课程实施的监督和管理工作,保证普通高中学校学分认定、课程实施的真实性、严肃性,市教育局组织人员于9月中下旬分别对全市高中学校进行了调研和检查。现将有关情况通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我市高中全面实施新课程改革以来,逐步规范了高中课程开设,完善了对高中学分认定和学生基础素养评价的过程管理,加强了对课程调控和学生管理工作,大部分学校能够按照全省中小学基本管理规范要求,落实课程标准,在高中二年级实施了选课和走班制教学。在学分认定工作中,从学生提出学分认定申请到公示、从教师审核上报到学校学分认定委员会会议研究审批,过程完整、数据准确、结果客观,有力地促进了高中教育教学管理工作,收到良好的成效。同时,也发现部分学校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1.办学行为不够规范。部分学校不同程度地超过省定班额标准;还存在作息时间、课程设置、师资安排、招生宣传、考试管理等不规范行为,每天一个小时的体育活动时间不能保证,仍有个别学校个别班级按成绩排队等违规现象。
2.对音体美、信息技术、校本课程、研究性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等科目的课程落实不力。抽查中发现有的学校将上述课程改上自习、补课、甚至有空堂现象;个别学校课程总表与班级实际上课内容不一致。部分学校技术类课程课时安排不足,不能在实验教室(计算机教室或通用技术实验室)上课。一些学校把研究性学习等课程的课时分给文化课,开课流于形式。
3.在学分认定程序上领导机构流于形式。部分学校领导对学分认定工作存在认知误区,具体负责人员的业务素养有待提高,学校的学分认定细则不能与省市的有关文件精神保持一致、不够规范细致。学分认定材料存在断层,缺少过程性、条理性,材料中教师、领导签名代签、个别学生成绩数据涂改。
4.专职管理人员兼职多,管理设备陈旧。为发展报告管理员配备的计算机、打印机等硬件设施,配置低、运行速度慢、打印效果差,不能满足新时期对电子数据管理、打印的最基本需求。
5.对高中课程选课重视不够。截止
二、下一步工作要求
1. 提高认识,明确职责。
学分认定工作涉及学校的各个方面,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工作基础。学校要进一步建立健全学分认定委员会和学科学分认定小组,并充分发挥其应有作用。各环节人员应保持相对稳定。要建立健全工作制度,明确责任,有序高效地开展工作。要把学分认定工作纳入学校工作日程,制度化、常规化,超前、创新、主动、高标准地做好学分认定工作。学校要建立并完善学分管理制度,制定学分管理细则,建立学生学分档案,安排专人负责管理,确保学分认定工作公开、公平、公正。
高中课程实施工作水平评估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全面推进课程改革、全面建设质量保障体系的需要。要将课程课时的设置与管理,学生作息时间、节假日、双休日、晚自习安排,课程评价、考试和作业情况,课程实施效果,教材教辅资料的使用,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档案的建立与管理情况等纳入区(市)教育局监管的范围。
2.注重过程,完善管理。
学校要根据省、市有关要求,完善高二课程实施方案及学分认定的基本工作流程,从学期初的课程设置开设,教师的课堂授课过程到各个环节,都要有明确、规范的要求。
3.加强人员及设施配备,提高工作效率。
随着普通高中课程管理系统和学籍管理系统的更新和完善,数据量成倍加大,对计算机、打印机的配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各校要配备专用计算机、打印机和刻录机,保证数据处理的快速、高效和安全,在实施过程中要注意各种材料的完备,同时,要安排专人进行维护管理,确保系统的安全运行。
各区(市)教育局要切实加强对高中学生课程实施、综合素质评价和发展报告工作质量的监督和管理,将其结果作为评估和管理规范化学校、教学示范学校的重要依据。对学分管理、课程实施工作存在严重问题,弄虚作假、违规违纪行为的学校,要通报批评,限期整改,直至撤消规范化学校等称号,并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
二○○九年十月九日